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11月03日 星期一
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对预防肺不张的具体作用有多大?

2025-08-08

期次:32期版号:29作者:高萍培都江堰首嘉医院 胸外泌尿肛肠外科 707次浏览[发表证书]

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是预防肺不张的关键干预措施,其作用并非单纯“辅助改善”,而是能从肺不张发生的核心病理环节入手,通过多维度调节呼吸生理状态,显著降低肺不张的发生风险。肺不张的本质是肺组织局部肺泡塌陷、失去通气功能,术后患者因疼痛抑制呼吸、卧床导致呼吸肌功能减弱、痰液排出障碍等因素,成为肺不张的高危人群。早期下床活动通过优化呼吸力学、促进痰液清除、改善肺血流灌注,为肺泡通气功能提供“主动保护”,是术后呼吸功能维护的重要防线。

要理解其作用,需先明确术后肺不张的主要诱发机制。手术创伤引发的疼痛会使患者下意识抑制深呼吸与有效咳嗽,导致呼吸模式转为浅快呼吸——这种呼吸方式的潮气量(每次呼吸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显著减少,无法有效扩张末梢肺泡,尤其肺下叶等重力依赖区域的肺泡,易因通气不足逐渐塌陷。同时,术后长期卧床会导致膈肌功能障碍:平卧位时腹腔脏器向上压迫膈肌,使膈肌活动幅度缩小,进一步降低潮气量;且呼吸肌(如膈肌、肋间肌)因缺乏主动收缩刺激,易出现短期失用性萎缩,收缩力减弱,难以维持正常的肺泡通气。此外,卧床还会导致痰液在气道内滞留,黏稠的痰液堵塞中小气道,使下游肺泡无法获得气体供应,最终引发阻塞性肺不张,形成“疼痛-浅呼吸-肺泡塌陷-痰液堵塞-肺不张”的病理链条。

术后早期下床活动首先通过改善呼吸力学,为肺泡通气“创造空间”。下床活动时,患者从平卧位转为直立或坐位,腹腔脏器因重力作用向下移位,对膈肌的压迫显著减轻,膈肌可恢复正常的上下活动幅度,潮气量随之增加。同时,直立姿势能改变胸腔容积的分布,使肺下叶等重力依赖区域的胸腔负压增大,更易吸入足量气体,促使原本濒临塌陷的肺泡重新扩张。此外,活动过程中身体的主动运动能刺激呼吸肌收缩,避免呼吸肌失用性萎缩,增强膈肌与肋间肌的收缩力,提升呼吸效率——呼吸肌力量增强后,患者可完成更深层次的吸气动作,为末梢肺泡提供充足的通气压力,防止肺泡因通气不足而塌陷,从呼吸动力层面阻断肺不张的发生。

其次,早期下床活动能促进痰液清除,避免气道堵塞引发的阻塞性肺不张。活动时的身体移动会产生轻微震动,这种震动可松动气道内滞留的痰液,使其与气道壁的黏附力降低;同时,活动刺激呼吸频率适度增加、呼吸深度加大,能促进气道黏膜表面纤毛的摆动——纤毛是气道内的“清洁工具”,规律摆动可将痰液逐步推向咽喉部,最终通过咳嗽排出体外。与卧床时相比,下床活动时患者的咳嗽反射也更易被激活,且咳嗽时的气流速度与压力更高,能更有效排出黏稠痰液。当气道内的痰液被及时清除,中小气道保持通畅,下游肺泡就能持续获得气体供应,避免因痰液堵塞导致的肺泡塌陷,从“通路通畅”层面预防阻塞性肺不张。

早期下床活动可改善肺血流灌注,优化通气/血流比例,维护肺泡功能。术后卧床会使血流速度减慢,肺下叶等区域血流灌注不足,致通气/血流比例失衡,影响肺泡功能。下床活动时,肌肉收缩促静脉回流,增加心输出量,让肺血流更均匀充足,形成“血流改善-气体交换增强-肺泡稳定性提升”的良性循环。

需注意的是,早期下床活动对预防肺不张的作用需建立在“个体化实施”的基础上,避免不当活动反而增加风险。并非所有术后患者都适合早期下床,医生会根据手术类型(如胸部手术、腹部手术、骨科手术)、患者年龄、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力衰竭)及术后恢复状态综合评估:例如,大型胸部手术后患者可能需先从床上坐起、床边站立开始,逐步过渡到短距离行走;而骨科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需在辅助器具(如助行器)帮助下活动,避免关节受力不当。活动强度与时长也需循序渐进,初始阶段以“无明显疲劳、呼吸困难”为原则,避免过度活动导致体力消耗过大,反而抑制呼吸功能。若患者术后疼痛明显,可在活动前遵医嘱使用镇痛药物,缓解疼痛对呼吸与活动的限制,确保活动能有效发挥预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