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梗,医学上称为“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突然堵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的危急病症。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心梗发病人数超100万,而心梗发作后的黄金抢救时间仅4~6分钟——每延迟1分钟,就有大量心肌细胞坏死,错过最佳时间可能导致终身残疾甚至死亡。更让人揪心的是,很多人因不会识别症状、不懂正确急救,白白浪费了救命机会。今天就带大家掌握心梗急救“3步走”,关键时候能帮自己或他人守住生命防线。
第一步:快速识别心梗,别把“要命信号”当小毛病
心梗发作的症状并非只有“胸口剧痛”,很多人因忽视不典型症状延误救治。尤其是老人、女性、糖尿病患者,症状可能更隐蔽,一定要记住这些“危险信号”:
最典型的症状是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性疼痛——像有块大石头压在胸口,憋得喘不上气,疼痛可能持续5分钟以上,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也不缓解。但更要警惕“不典型症状”:比如左侧肩膀、手臂、脖子甚至牙齿疼痛,常被误认为“肩周炎”“牙疼”;还有人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被当成“胃病”;部分老人或女性会突然感到极度乏力、出冷汗、头晕,甚至意识模糊。
记住一个简单判断法:如果出现上述症状,且伴随“突然发生、休息不缓解、伴随冷汗或乏力”三个特点,别犹豫——大概率是心梗,立即启动急救。
第二步:立即正确急救,这4件事比“送医院”更紧急
一旦怀疑心梗,别慌!正确的急救顺序能大大提高生存率,核心是“先稳人、再求救、防意外”:
1.立即拨打120,说清3件事
第一时间拨打120,电话里务必说清3个关键信息:(1)具体地址;(2)症状;(3)既往病史。若身边有其他人,可让其到小区门口或路口接救护车,避免救护车找不到位置耽误时间。
2.让患者保持“坐靠位”,别乱动
很多人以为“赶紧扶起来走两步”“躺下休息”更好,其实错了!心梗时心肌缺血,站立或走动会增加心脏负担,平躺可能导致呼吸困难。正确姿势是:让患者坐在椅子上,身体略微前倾,双手撑在膝盖上,这样能减轻胸部压迫感,帮助呼吸。同时解开患者衣领、腰带,保持周围空气流通,避免闷热。
3.备好急救药,但别乱喂
若患者平时有冠心病,身边常备硝酸甘油,可让其舌下含服1片,5分钟后若症状没缓解,可再含1片。注意:硝酸甘油有禁忌症——血压低于90/60mmHg、青光眼患者、24小时内吃过西地那非的人,绝对不能用!若没有硝酸甘油,别乱喂其他药。
4.若出现呼吸心跳停止,立即心肺复苏
如果患者突然失去意识、呼吸停止、颈动脉摸不到搏动(脖子两侧,喉结旁开2厘米处),别等救护车——立即做心肺复苏。步骤很简单:让患者平躺,双手交叠放在两乳头连线中点,垂直向下按压,深度5~6厘米,频率每分钟100~120次,按压30次后,若没人工呼吸经验,可继续按压,直到患者恢复意识或救护车到达。
北京急救中心的数据显示,心梗发作后,若能在10分钟内启动心肺复苏,患者生存率可提高60%以上。
第三步:避开3个致命误区,别让“好心”办坏事
急救时,很多常见做法看似“有用”,实则会加速危险,一定要避开:
误区1:“喝热水、拍背能缓解”
有人觉得“喝热水活血”“拍背能通气血”,其实心梗时患者可能出现呕吐,喝热水容易呛咳引发窒息,拍背会增加心脏负担,加重疼痛。正确做法是:不喂水、不拍背,让患者保持安静。
误区2:“等症状缓解再去医院”
不少人觉得“歇会儿可能就好了”,甚至有人说“我之前也疼过,自己好了”。心梗的疼痛不会“自行缓解”,若症状暂时减轻,可能是心肌缺血暂时“适应”,但堵塞还在,拖延只会让坏死心肌更多。
去年江苏苏州一位40岁的程序员,加班时胸口疼,以为是累的,想等天亮再去医院,结果凌晨时心跳骤停,再也没醒过来。
结语
心梗急救虽关键,但最好的“急救”是提前预防。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家族史等高危人群,平时要控制好指标,少熬夜、少吃高油高盐食物,每周运动3~5次。若出现“胸口闷、乏力”等不适,别硬扛,早检查、早干预,比啥都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