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今年32岁,是一名体型微胖的程序员,平素身体还算健康。虽患有1型糖尿病,平日应用胰岛素,血糖控制不错。近几日因胰岛素用完了,还没来得及买到新的胰岛素,就暂时停药。3天后却突发昏迷在家,幸被同事及时发现,送往医院抢救。经详细诊疗,医生诊断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简称DKA),并告知幸亏及时就诊,再延误可能危及生命。这样的惊险场景,在糖尿病患者群体中并不罕见。DKA作为糖尿病的严重急性并发症,致死风险高,今天我们就从临床表现、发病机理、易发人群、诱发因素,以及自我识别与预防等方面,深入认识这一“隐形杀手”。
1.什么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一种由于体内胰岛素严重不足,导致血糖急剧升高,同时产生大量酸性酮体,引发酸中毒的紧急状况。DKA常见于1型糖尿病患者,但2型糖尿病患者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发生。据统计,DKA是糖尿病患者住院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早期识别和及时治疗至关重要。
2.临床表现: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极度口渴和多饮多尿:由于高血糖,身体试图通过排尿排出多余糖分,导致脱水和口渴。恶心、呕吐和腹痛:酮体积累会刺激胃肠道,类似“食物中毒”的感觉。呼吸深快,有烂苹果味:这是酸中毒的典型表现,身体试图通过呼吸排出酸性物质。乏力、意识模糊或昏迷:严重时,大脑功能受影响,可能导致昏迷。皮肤干燥、脱水:由于水分大量流失,皮肤可能变得干燥,眼窝凹陷。其他表现:有的患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哮喘等心肺功能下降的表现。这些症状可能逐渐出现,如果忽视,就像王阳那样,可能在几天内迅速恶化。医生强调,DKA的死亡率高,若延误治疗,可导致脑水肿、器官衰竭等严重后果。所以糖尿病患者若出现上述症状,一定要引起重视。
3.发病机理:为什么身体会“中毒”?
要理解DKA,我们需要知道身体如何利用能量。正常情况下,胰岛素帮助细胞吸收葡萄糖作为能量来源。但在糖尿病患者中,胰岛素不足或失效,葡萄糖无法进入细胞,一方面导致血糖飙升,另一方面,身体只好转而分解脂肪来供能,这个过程会产生酮体(一种酸性物质)。少量酮体 可以被身体利用,但大量积累时,血液变酸,引发酸中毒。打比方说,胰岛素就像“钥匙”,打开细胞大门让葡萄糖进入。如果钥匙没了(如王阳停药),葡萄糖被挡在门外,身体只好“烧脂肪”求生,但副产品酮体就像“废气”,积累多了就中毒了。这会导致电解质紊乱、脱水,最终危及生命。
4.易发人群和诱发因素:谁更危险?
DKA在所有糖尿病患者都可能发生,在某些人群风险更高:1型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绝对缺乏,最易发生DKA。年轻人和儿童:代谢旺盛,易受感染或停药影响。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如血糖波动大、依从性差的人。
常见诱发因素包括:胰岛素中断:像王阳那样,停药几天是主要原因。据统计,约25%的DKA病例与胰岛素治疗中断有关。
感染或疾病:如感冒、尿路感染,身体应激导致胰岛素需求增加。饮食失控或酗酒:高糖摄入或酒精影响代谢。手术或创伤:身体应激反应升高血糖。所以糖尿病患者,当处于这些情况时,要意识到风险,及时防范。
5.预防和处理措施:主动管理,早期 发现,远离危机
预防DKA的关键在于日常管理,以下措施简单实用:规律用药:切勿擅自停药或减药。像王阳,应确保胰岛素充足,设置用药提醒。定期监测:每天测血糖,生病时增加频率。每年体检,评估整体健康。健康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如王阳可增加散步,控制体重),避免酗酒。应急计划:与医生制定生病日计划,如发烧时调整胰岛素剂量。学习基本处理:如果出现早期症状,多喝水,补充胰岛素,并立即就医。对于已发生DKA,医院治疗通常包括补液、胰岛素注射和纠正电解质紊乱。王阳经过抢救后,需加强随访,防止复发。
6.结语
王阳的故事是一个警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凶险异常,但可防可控。通过了解其表现和机理,我们能够更好地识别风险,采取行动。作为糖尿病患者,主动管理是守护健康的关键;作为社会大众,提高意识能帮助身边人。生命无价,让我们从今天起,重视这些“隐形危机”,用知识和行动谱写健康人生。如果您有糖尿病相关问题,请务必咨询医生,获取个性化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