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11月02日 星期日
年轻人也会血脂异常?检验科提醒:这 3 个误区正在拖垮你的血脂

2025-08-08

期次:32期版号:28作者:蒲艳阳龙泉驿区东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714次浏览[发表证书]

“医生,我才28岁,怎么会血脂高?”在医院检验科,这样的疑问越来越频繁地从年轻人嘴里说出。过去被视为“中老年专属”的血脂异常,如今正悄然盯上年轻群体。

数据显示,我国18~44岁人群血脂异常率已达21.3%,越来越多年轻人的血脂报告上,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数值悄然升高,而这背后,正是一个个被忽视的认知误区。

误区一:“我不胖,血脂肯定没问题”

“瘦”不等于“血脂健康”,这是检验科医生最想纠正的误区。很多年轻人仗着自己体重正常、身材纤细,就对血脂问题掉以轻心,却不知血脂异常与体型并非绝对挂钩。血脂代谢主要依赖肝脏等器官,当长期摄入高糖、高油、高精制碳水化合物(如奶茶、蛋糕、油炸食品)时,即使体重没超标,多余的热量也会转化为甘油三酯储存在体内,导致“隐形高血脂”。此外,久坐不动、熬夜等习惯会降低身体代谢率,让脂肪代谢紊乱,哪怕是“纸片人”,也可能出现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好胆固醇)降低的情况。

检验科曾接诊过一位25岁的程序员,身高180cm,体重仅60kg,体检却查出甘油三酯高达5.2mmol/L(正常应<1.7mmol/L)。追问生活习惯才发现,他每天靠奶茶、炸鸡当晚餐,久坐10小时以上,几乎不运动——正是这种“瘦但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让血脂悄悄亮起了红灯。

误区二:“没症状就是没毛病,不用查血脂”

“血脂异常不痛不痒,查不查都一样”,这是年轻人最容易踩的“雷区”。血脂异常被称为“沉默的杀手”,早期几乎没有任何明显症状,既不会头晕头痛,也不会胸闷气短,很多人直到出现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甚至脑梗塞时,才发现自己的血脂早已“失控”。

检验科医生强调,年轻人并非血脂筛查的“绝缘体”。《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明确建议,20~40岁成年人应每5年检测一次血脂;有高血脂家族史、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的人群,应每年检测一次。尤其是经常熬夜、饮食不规律、缺乏运动的年轻人,更要重视血脂筛查,早发现、早干预,才能避免血脂问题演变成严重的心血管疾病。

去年,一位30岁的上班族因突发胸痛就医,检查发现冠状动脉已出现斑块,而他从未做过血脂检查,直到发病才知道自己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胆固醇)早已超标——这个本可通过早期筛查规避的风险,最终让他付出了健康的代价。

误区三:“血脂高了,靠吃药就能解决”

不少年轻人查出血脂异常后,第一反应是“赶紧吃药降下来”,却忽视了生活方式干预才是血脂管理的基础。事实上,对于大多数年轻高血脂患者,尤其是轻度异常者,调整生活习惯比单纯吃药更重要。

药物确实能快速降低血脂,但如果不改变高油高糖的饮食、久坐不动的作息,药效会大打折扣,甚至可能出现“边吃药边升高”的情况。而且,长期依赖药物还可能带来肝肾功能损伤等副作用。检验科医生解释,血脂异常的根源往往是“吃出来”“懒出来”的,只有从源头调整,才能真正控制血脂。

正确的做法是“药物+生活方式”双管齐下:饮食上减少高油、高糖、高盐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和优质蛋白;每天坚持3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规律作息,避免熬夜,戒烟限酒。只有将这些习惯融入日常,才能让血脂稳定在健康范围。

血脂异常不是中老年的“专利”,更不是“无关痛痒的小问题”。对于年轻人而言,血脂健康是身体健康的“基石”,一旦被破坏,不仅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还会影响未来的生活质量。别让“我还年轻”“我不胖”“没症状”这些误区,成为拖垮你血脂的“元凶”。

从现在开始,重视血脂筛查,调整生活习惯,才能让血脂始终保持在健康水平,为身体筑起一道坚实的“防护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