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是我国常见的慢性心血管疾病,许多患者需长期依赖药物控制血压。作为慢性疾病,高血压的用药管理直接关系到血管健康与并发症风险,但临床中常发现,不少患者存在“凭感觉调药”的问题,看似微小的用药调整,实则可能对血管造成不可逆损伤。护士结合临床经验提醒,以下3个调药误区需格外警惕。
误区一:症状消失即停药,血压平稳≠病情治愈
临床中常见部分高血压患者,在服用降压药一段时间后,因头晕、头痛等症状缓解,或多次测量血压处于正常范围,便自行停用药物,认为“高血压已经治好”。这种认知存在明显偏差,高血压作为慢性疾病,其核心病理机制是血管弹性下降、外周阻力增加,药物作用是通过调节血管张力、控制血容量等方式维持血压稳定,而非彻底逆转病理改变。
从生理机制来看,血压平稳状态多是药物作用下的动态平衡。突然停药后,体内药物浓度逐渐降低,血管失去药物调控会出现“反跳性收缩”,导致血压在短时间内急剧升高,甚至超过用药前水平。这种血压骤升会对血管内皮造成强烈冲击,破坏内皮细胞的完整性——血管内皮作为保护血管的“屏障”,一旦受损,低密度脂蛋白易沉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而增加冠心病、脑卒中等并发症风险。
正确做法应是:即使血压长期平稳,也需在医生指导下评估调药方案。医生会结合患者血压监测数据(建议固定时间规律测量,取平均值)、血管弹性检查结果及是否合并糖尿病、肾病等基础疾病,判断是否适合减量或调整药物种类,切不可仅凭症状或单次血压值自行停药。
误区二:跟风模仿调药,个体差异决定用药方案
“邻居吃这个药降压效果好,我也换着试试”“听说中药降压没副作用,我把西药停了”——这类跟风调药的行为,在中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尤为常见。事实上,高血压用药存在严格的个体差异,需遵循“一人一策”原则,盲目模仿他人用药不仅可能无效,还会引发血管损伤。
从药物作用机制来看,降压药主要分为钙通道阻滞剂(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等五类,不同药物的作用靶点与适用人群不同。例如,合并糖尿病肾病的患者更适合ACEI类药物,既能降压又能保护肾功能;而心率较快的患者则需优先选择β受体阻滞剂。若患者忽视自身病情,盲目使用不适合的药物,可能导致血压控制不佳。
误区三:凭感觉改剂量,血压波动比高血压更伤血管
部分患者在服药期间,会根据“自我感觉”调整剂量——如感觉头晕就减少药量,觉得身体无不适就增加药量,甚至出现“今天忘了吃,明天补双倍”的情况。这种随意改变剂量的行为,会导致体内血压频繁波动,而血压波动对血管的损伤,远比持续的轻度高血压更为严重。
血管具有一定的弹性调节能力,长期稳定的血压环境能让血管保持正常的舒张与收缩功能。当血压频繁波动时,血管内皮会反复承受“高压冲击”与“低压牵拉”,加速弹性纤维的断裂与流失,导致血管壁增厚、变硬,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此外,漏服药物后补服双倍剂量,可能导致短时间内血压骤降,引发脑部、心脏等重要器官供血不足,出现晕厥、心绞痛等症状,严重时可诱发血管痉挛。
正确的剂量调整方式应基于规范的血压监测:建议患者使用电子血压计,每天早晚各测量1次(测量前休息5~10分钟),连续记录一段时间后携带数据就医。医生会根据血压变化趋势,结合患者的年龄、体重、肝肾功能等因素,逐步调整剂量,每次调整后需观察一段时间,确保血压平稳过渡,避免出现大幅波动。
结语
高血压的用药管理是一场“持久战”,血管健康的保护离不开科学、规范的调药方式。护士强调,高血压患者需牢记“调药需遵医嘱,监测是关键”,避免陷入“凭症状停药”“跟风调药”“随意改剂量”的误区。
只有将血压控制在稳定范围,减少波动对血管的损伤,才能有效降低并发症风险,守护心血管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