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跌打损伤如同不速之客,冷不丁就找上门来。无论是运动场上的意外扭伤,还是日常行走的崴脚,亦或是干活时的磕碰,都可能让我们瞬间“中招”。不过别慌,中医正骨这一古老而神奇的疗法,有着诸多妙方,能帮我们快速缓解伤痛,恢复健康。
1.中医正骨:历史悠久的“伤科圣术”
中医正骨,源远流长,可追溯至数千年前。早在周代,就有“疡医”专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治,其中“折疡”便涉及骨折、脱位等骨伤疾病。历经各朝各代医家的不断探索与实践,中医正骨逐渐形成了系统且完备的理论与方法。
它以中医理论为基础,通过手法复位、固定、功能锻炼等一系列手段,治疗骨折、脱位、软组织损伤等病症。其独特之处在于,强调“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不仅关注局部损伤,更注重整体的阴阳平衡与气血调和。
2.正骨妙方之“手法复位”:精准还原,巧夺天工
手法复位是中医正骨的“灵魂”。骨折或脱位时骨骼移位,需经验丰富的正骨医师以巧妙手法将其归位。
(1)摸法:精准诊断的“秘密武器”。摸法是正骨的关键首步。医师双手触摸受伤部位,感知形态、位置、骨擦音与异常活动,判断损伤类型、程度与位置,如侦探凭触觉抽丝剥茧找根源。诊断桡骨远端骨折时,触摸可明晰骨折端移位方向与程度,为复位提供精准依据。
(2)拔伸、旋转、屈伸等手法:巧力复位。明确损伤后进入复位环节,常用拔伸、旋转、屈伸等手法。拔伸牵引拉开重叠骨折端,为复位创造空间;旋转以骨折类型与移位方向旋转肢体使骨折端对位;屈伸适用于关节损伤,调整关节面恢复解剖关系。以肩关节脱位为例,医师先以拔伸手法向上牵引上肢,再突然发力旋转屈伸,“咔嗒”一声肩关节即复位。此过程看似简单,实则需深厚功底与丰富经验,动作力度、方向和时间都得精准,否则会加重损伤。
3.正骨妙方之“固定”:稳固根基,促进愈合
复位成功后,固定是确保治疗效果的重要环节。中医正骨常用的固定方法有夹板固定、石膏固定、牵引固定等。
(1)夹板固定:灵活便捷的“守护者”。夹板固定是中医正骨的特色方法之一。它选用质地轻便、透气性好的材料,如杉树皮、竹片等,根据受伤部位的形状和大小,制成合适的夹板。夹板固定具有许多优点,它不仅能有效固定骨折端,防止再次移位,还能允许肢体有一定的活动度,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骨折的愈合。而且,夹板可以根据骨折的愈合情况进行调整,使用起来灵活方便。
(2)石膏固定:坚固可靠的“保护罩”。对于一些较为严重的骨折或需要长时间固定的损伤,石膏固定则是更可靠的选择。石膏具有良好的塑形性和固定性,能将受伤的肢体牢牢固定在合适的位置,为骨折的愈合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不过,石膏固定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透气性相对较差,长时间固定可能导致皮肤不适等。因此,在使用石膏固定时,需要密切观察肢体的血液循环和皮肤情况,及时调整或更换。
4.正骨妙方之“功能锻炼”:动静结合,恢复活力
“三分治疗,七分锻炼”,功能锻炼在中医正骨治疗中举足轻重。骨折或损伤恢复时,适当运动可促进血液循环、增强 肌肉力量、防止关节僵硬与肌肉萎缩,加速骨折愈合与功能恢复。
(1)早期:被动运动,预防并发症。损伤早期,因疼痛肿胀,患者不敢活动。此时可在医师或家属协助下做被动运动,如关节屈伸、旋转。这能防止关节粘连,促进肿胀消退,为后续主动运动筑牢根基。
(2)中期:主动运动,逐步恢复。病情好转后,患者可逐步开展主动运动。先从简单肌肉收缩练习起步,再慢慢增加幅度与强度。像上肢骨折患者可握拳、伸指;下肢骨折患者可做踝关节屈伸、股四头肌收缩练习。主动运动能增强肌肉力量、提升关节灵活性。
(3)后期:全面锻炼,回归正常。损伤后期,骨折基本愈合,需进行全面功能锻炼,涵盖力量训练、协调性训练等。经系统锻炼,受伤肢体可恢复接近正常功能状态,助患者回归正常生活与工作。
5.结语
中医正骨,这一古老而神奇的疗法,以其独特的手法、有效的固定方法和科学的功能锻炼,为跌打损伤患者带来了福音。当你不幸遭遇跌打损伤时,不妨试试中医正骨,相信它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