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常被称为“静悄悄的流行病”,是许多老年人面临的健康大敌。它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增加的全身性骨病。一次不经意的摔倒、甚至一个剧烈的咳嗽,都可能导致腕部、椎体或髋部的骨折,严重影响晚年生活质量。本文将结合国内外权威指南,为您系统梳理一套集营养、运动、药物与康复于一体的“立体防御”策略,共同守护每一位长辈的“铮铮铁骨”,让他们步履从容,安享幸福晚年。
1.基石篇:营养与阳光——骨骼的“原材料”与“催化剂”
(1)钙:终身必需的“砖石”。骨骼就像一个“钙银行”,年轻时努力储蓄,年老时才能抵御消耗。根据《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50岁以上男性和女性每日钙推荐摄入量为1000mg。食补优先:奶制品(牛奶、酸奶、奶酪)、豆制品(卤水豆腐、石膏豆腐)、深绿色蔬菜(西兰花、芥蓝)、坚果和连骨吃的小鱼小虾都是优质钙源。每天保证300~500ml牛奶或等量奶制品,常吃豆制品,是补钙的 便捷途径。药补辅助:当饮食无法满足需求时,应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钙剂。
(2)维生素D:钙的“搬运工”。没有维生素D,吃再多的钙也无法被肠道有效吸收。老年人皮肤合成维生素D的能力下降,且户外活动减少,极易缺乏。指南推荐老年人每日维生素D摄入量为800~1200 IU。阳光照射:每天在上午10点至下午3点间,不涂防晒霜,暴露面部和四肢15~30分钟(根据肤色和纬度调整)。补充剂:由于饮食来源有限且日照不足,多数老年人需要额外补充维生素D制剂。定期检测血液中25-羟维生素D水平,是评估是否达标(通常建议>30 ng/mL)的金标准。
2.动力篇:运动与康复——骨骼的“工程师”
(1)负重运动:给骨骼“加载信号”。推荐运动:快走、慢跑、太极、舞蹈、爬楼梯等。这些运动让骨骼承受身体重量,从而刺激成骨细胞活性。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注意事项:已有严重骨质疏松或骨折史者,应避免高 强度冲击运动,需在康复师指导下选择。
(2)抗阻训练:强化“肌肉铠甲”。推荐方式:使用弹力带、小哑铃或自身重量进行训练。重点关注核心肌群、下肢肌群(如靠墙静蹲、抬腿)和上肢肌群(如推举、划船)。每周进行2~3次。
(3)平衡与柔韧性训练:构筑“防跌倒网络”。推荐方式:太极拳、瑜伽、单腿站立练习等能极好地训练平衡能力。
3.药物篇:骨代谢的“调节师”
当骨密度检查(T值≤~2.5)或存在特定骨折风险因素时,医生会建议启动药物治疗。
(1)基础治疗:钙剂与维生素D。这是所有药物治疗的基石,必须确保充足,否则其他药物效果会大打折扣。
(2)抗骨吸收药物:为骨量“节流”。这类药物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减缓骨量流失。双膦酸盐类(如阿仑膦酸钠、唑来膦酸):是一线选择。口服需严格遵守清晨空腹、大量水送服、保持直立30分钟的要求;静脉注射则每年一次,更为便捷。RANKL抑制剂(地舒单抗):皮下注射,每半年一次,效果强效且不受肾功能限制,但停药后需序贯治疗,否则可能引起骨量快速下降。
(3)促骨形成药物:为骨量“开源”。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如特立帕肽):通过每日注射,强力促进新骨生成,适用于严重骨质疏松或有多次骨折史的高危患者。疗程通常不超过2年。
4.生活与风险规避篇:细节决定成败
(1)戒除不良嗜好。吸烟和过量饮酒都会严重损害成骨细胞功能,加速骨量流失。
(2)预防跌倒。环境改造:保持家中地面干燥、整洁,移除地毯边缘等障碍物,安装扶手和夜灯。衣着与辅具:穿合脚、防滑的鞋子。必要时,正确使用手杖或助行器。谨慎用药:注意某些可能引起头晕、嗜睡的药物(如镇静安眠药、某些降压药),并及时与医生沟通。
(3)定期骨密度检查。建议65岁以上女性、70岁以上男性,以及有风险因素的更年轻人群,定期进行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以便及时了解骨骼健康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