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11月02日 星期日
别把“emo”当小事!医生提醒:这些情绪信号可能是身体在报警

2025-08-08

期次:32期版号:22作者:宁丽君 玉林市第三人民医院 736次浏览[发表证书]

“今天又emo了”“感觉整个人丧丧 ”,如今在年轻人的社交语境里,“emo”早已不是陌生词汇。它常被用来形容短暂 的情绪低落,比如工作失误后的自责、考试失利后的沮丧,或是毫无缘由的莫名失落——可能是下班路上看着晚霞突然涌上的空虚,也可能是深夜刷手机时骤生的孤独。大多数人把这种情绪当作生活的“小插曲”,觉得睡一觉、吃顿好的就能缓解,却鲜少有人意识到,当“emo”从偶尔出现变成频繁发作,从短暂停留变成长期缠 绕时,可能是身体发出的“健康警报”。

很多人误以为情绪问题只会影响心理状态,实际上情绪与身体是‘同频共振’的。人体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相互关联,共同构成“身心调节网络”。当负面情绪长期积压,大脑会持续分泌皮质醇、肾上腺素等应激激素,这些激素短期内能帮助人体应对压力,比如赶deadline时激发潜能,但长期过量分泌会打乱内分泌平衡,导致免疫系统功能下降,进而引发一系列身体不适。

这些由情绪引发的身体信号,常常被人们忽视或误判。若出现以下几类症状,且经过常规检查未发现明确器质性病变,就需要警惕是否与长期emo”有关:

首先是消化系统的“抗议”。情绪波动时,人体胃肠道的蠕动和消化液分泌会受到影响,容易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症状,部分人还会反复出现胃痛、胃灼热,却查不出具体病因。这是因为胃肠道被称为“第二大脑”,其黏膜下分布着大量神经细胞,对情绪变化极为敏感,长期负面情绪会让胃肠道处于“紧张状态”,引发功能性胃肠病。

其次是心血管系统的“警报”。长期情绪低落或焦虑,可能导致心率加快、血压波动,甚至出现胸闷、胸痛、心悸等类似心脏病的症状,临床上称之为“心脏神经官能症”。这类症状多在情绪激动或压力增大时发作,虽然不会直接引发心梗等严重疾病,但长期反复发作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还会加重心理负担,形成“情绪差-身体不适-情绪更差”的恶性循环。

再者是睡眠与精力的“失衡”。“emo”情绪最直接的影响之一就是睡眠质量下降,有些人会出现入睡困难、多梦、早醒等问题,即使睡眠时间充足,白天也会感到疲惫乏力、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甚至忘记重要的工作安排。长期睡眠紊乱会进一步削弱身体的调节能力,让情绪问题愈发严重,还可能导致免疫力下降,增加感冒、过敏等疾病的发病几率。

如何区分“正常emo”和“需要警惕的情绪警报”?一是持续时间,若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等症状持续超过两周,且无法自行缓解,需提高警惕;二是影响程度,若负面情绪已经干扰到正常工作、学习和人际交往,比如无法按时完成任务、回避社交活动,可能是情绪问题加重的信号;三是躯体症状,若伴随上述提到的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或睡眠相关的身体不适,且常规治疗无效,应及时寻求心理科或精神科医生的帮助。

面对emo”情绪,很多人存在认知误区:有人认为“忍一忍就过去了”,有人觉得“寻求心理帮助是软弱的表现”,还有人依赖酒精、熬夜等方式逃避情绪。

这些做法不仅无法解决问题,反而会加重情绪负担,导致身体症状进一步恶化。实际上,正确应对emo”,需要从“忽视”转向“正视”,从“逃避”转向“调节”。

日常可通过三个简单方法缓解轻度情绪波动:一是“情绪出口法”,找信任的朋友倾诉、写日记,或通过运动、绘画等方式释放情绪,避免负面情绪积压;二是“生活调节法”,保持规律作息,每天保证7~8小时睡眠,适量摄入富含维生素B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如坚果、深海鱼、全谷物),这些营养素对神经系统调节有帮助;三是“认知调整法”,当陷入负面情绪时,试着用“这件事只是暂时的”“我可以慢慢解决”等积极认知替代“我真没用”“事情永远好不了”的消极想法,减少情绪内耗。

若通过自我调节后,情绪问题仍未改善,甚至出现症状加重,如持续悲观绝望、有自我伤害的想法,或身体不适频繁发作,应及时到正规医院的心理科、精神科就诊。医生会通过专业评估,判断情绪问题的严重程度,必要时结合心理治疗或药物治疗帮助患者恢复身心健康。需要注意的是,治疗情绪相关疾病的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可自行购买或停药,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emo”从来不是“小事”,它可能是身体发出的“健康预警”,是心灵渴望被关注的信号。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既要关注身体的“疼痛”,也要倾听情绪的“声音”。正视情绪问题,及时调整身心状态,才能真正实现“身心同健康”,让生活远离“emo”的困扰,回归轻松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