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11月02日 星期日
妇科腹腔镜术后总胀气?中医适宜技术帮你“肠”通无阻

2025-08-08

期次:32期版号:20作者:王国霖 骆艳杰盐源县人民医院850次浏览[发表证书]

对于接受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而言,术后腹胀是常见且棘手的问题。这种不适感不仅影响术后体验,更可能延缓康复进程、增加医疗负担。本文结合临床实践数据与中西医结合护理经验,为大家详解术后腹胀的成因与科学应对方案,助患者顺利度过康复期。

1.术后腹胀:发生率高、危害不浅的“康复拦路虎”

首先需明确,妇科腹腔镜术后腹胀并非个例,其发生率高达30%~60%,而我院某科室202410月至20254月腹胀发生率从50%逐步攀升至70%,这意味着每10名患者中约有7人需承受腹胀困扰。

腹胀的危害远不止“腹部不适”。临床研究表明,它会加剧术后疼痛、引发患者焦虑情绪,直接导致康复进程延迟;同时,因腹胀导致的住院时间延长,还会加重患者经济负担、占用更多医疗资源,成为影响术后恢复的关键阻碍。

2.中西医视角解析:术后腹胀为何频发?

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腹胀的成因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术中为扩大手术视野注入的CO₂气体残留体内,难以快速代谢;二是术前禁食导致胃肠功能暂时减弱,术后卧床进一步降低肠蠕动效率;三是手术创伤引发的暂时性肠麻痹,使胃肠功能恢复周期延长。

中医则认为,术后腹胀的核心病机在于“气滞血瘀”与“脾胃失调”。术后气血运行不畅,加之脾胃运化功能失常,二者相互影响,最终导致“不通则胀”。相关研究进一步证实,术后84.4%的患者呈现“气滞+气虚”的虚实夹杂证型,这也为后续中西医结合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

3.围手术期干预:中医适宜技术的“黄金时间窗”策略

针对术后腹胀,临床团队构建了覆盖术前、术后的全周期护理方案,将中医适宜技术融入关键节点,显著降低腹胀发生率。

1)术前准备:提前调理,筑牢“抗胀基础”。术前干预的核心是为胃肠功能“预热”。一方面严格执行禁食禁饮标准——术前6小时禁食、2小时禁饮,既规避手术风险,又减少对胃肠黏膜的刺激; 另一方面指导患者饮用萝卜汤、鱼腥草汤等汤剂,通过食疗刺激肠蠕动,为术后排气奠定基础。同时,医护人员系统讲解踝泵运动、腹部按摩的操作方法,确保患者掌握基础康复技能,提升术前机体适应力。

2)术后2~6小时:早期干预,阻断腹胀苗头。术后2~6小时是预防腹胀的“黄金窗口期”。此阶段会采取三项关键措施:一是持续给氧,加速体内残留CO₂的代谢,缓解气腹引发的不适;二是实施“假饲疗法”,指导患者咀嚼无糖口香糖,通过神经反射激活胃肠蠕动;三是对有腹胀倾向的患者,30分钟内启动耳穴压豆干预——选取脾、胃、大肠、交感等穴位,将王不留行籽贴于穴位处,指导患者每日按压3~5次,每次每穴1~2分钟(以有酸胀感为宜),该技术可使术后排气时间提前8~12小时,有效降低腹胀发生风险。

3)术后6~24小时:阶梯护理,促进功能恢复。术后6小时起,护理方案逐步升级。若患者无明显不适,可少量多次摄入免奶免豆流质饮食,避免产气食物加重胃肠负担;另外,护士协助患者定时翻身,并开展四肢被动运动(每日3~4次), 增强肌力与胃肠蠕动效率。术后12小时后,护理重点转向“精准评估与调整”,密切监测肛门排气时间、听诊肠鸣音恢复情况,依据腹胀分级标准(无腹胀、轻度、中度、重度)制定个体化方案。对暂无法下床的患者,会制定床上功能锻炼计划,为后续下床活动做好过渡。

4)术后24小时后:巩固疗效,实现全面康复。术后24小时若患者已排气,饮食可从半流质过渡至软食,保障营养供给;同时引入中药热奄包治疗——将按比例配置的药粉研末装袋,微波炉加热至40~50℃后敷于脐周,每次30分钟,每日更换药物1次。该疗法通过热力与药力协同作用,温经通络、刺激肠蠕动,进一步巩固腹胀防治效果。在此阶段,医护人员还会鼓励患者逐步增加下床活动频次,促进机体功能全面恢复。

术后腹胀是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康复路上的常见挑战,但通过科学的围手术期管理与中医适宜技术的精准应用,完全可有效防控。若您或身边人需接受此类手术,建议提前与医护人员沟通,了解并配合相关护理措施,让术后康复更顺畅、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