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11月02日 星期日
产后 24 小时黄金期,如何预防与识别产后大出血?

2025-08-08

期次:32期版号:19作者:杨春兰田林县妇幼保健院 598次浏览[发表证书]

产后24小时是产妇生理状态剧烈变化的关键期,也是预防产后大出血的“黄金窗口”。据统计,全球约5%的产妇会遭遇产后大出血,而80%的严重出血事件发生在分娩后24小时内。这一时期若能科学预防、及时识别,可显著降低致死率。本文将从预防策略与识别要点两方面,为产妇及家属提供实用指南。

1.黄金预防:三大防线筑牢安全网

防线一:产前精准筛查,化解高危风险。高危因素管理是预防的核心。孕妇需在孕期定期进行产检,重点关注以下风险:妊娠并发症:如妊娠期高血压、糖尿病等,需通过饮食控制、药物干预降低胎盘早剥风险;胎盘异常:超声检查可发现前置胎盘、胎盘植入等,前置胎盘产妇出血风险是正常孕妇的3倍;血液疾病:血小板减少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需提前备血,凝血因子缺乏者需输注冷沉淀。

防线二:产时规范操作,减少人为损伤。分娩过程管理需严格遵循指南:宫缩剂使用:胎儿娩出后立即注射缩宫素10单位,可降低70%宫缩乏力性出血风险; 第三产程控制:实施控制性脐带牵引,避免过早牵拉导致胎盘残留;软产道保护:急产或巨大儿分娩时,使用会阴侧切减少裂伤,缝合需彻底止血。数据支持:规范使用宫缩剂可使产后出血发生率从6%降至2%,控制性牵引胎盘技术可减少20%胎盘残留。

防线三:产后严密监护,抢占救治先机。产后2小时是出血高峰期,需每15分钟监测:子宫收缩:宫底高度应位于脐下1指,若上升超过脐平提示宫腔积血;出血量评估:使用专用计量垫,若2小时出血量>200ml需警惕;生命体征:心率>100/分、收缩压<90mmHg提示休克早期。

2.黄金识别:四类信号警惕危机

信号一:阴道出血“量、速、色”异常。出血量:24小时内>500ml(剖宫产>1000ml)为诊断标准,可通过称重法评估;出血速度:每小时浸透1片卫生巾且持续2小时以上,或突然涌出大量血液;血液颜色:鲜红色出血提示活动性出血,暗红色伴血块可能为宫缩乏力。对比 正常恶露:产后3~4天为血性恶露,量约50~100ml/天,有血腥味但无臭味。

信号二:休克早期“五联征”。当出

血量达800~1000ml时,机体进入代偿期:皮肤:苍白、湿冷;循环:心率>100/分,脉搏细速;神经:头晕、乏力,严重者意识模糊;泌尿:尿量<30ml/小时;呼吸:代偿性增快。急救要点:立即平卧、抬高下肢,保持呼吸道通畅,快速建立静脉通路。

信号三:子宫收缩“软、大、痛”。子宫质地:宫缩乏力时子宫软如面团,按压无收缩感;子宫大小:宫底上升超过脐平,提示宫腔积血;疼痛特点:阵发性下腹痛,按摩后可缓解。检查方法:产后1小时需触诊子宫,若质地软且轮廓不清,需立即处理。

信号四:凝血障碍“多部位出血”。若出现以下表现,需警惕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皮肤:瘀斑、针眼渗血;黏膜:牙龈出血、鼻出血;内脏:血尿、消化道出血;实验室:血小板<100×10/L,纤维蛋白原<2g/L。高危因素:胎盘早剥、羊水栓塞、死胎滞留等。 3.黄金应对:分级处理保安全

一级处理:基础措施。子宫按摩:一手固定子宫,另一手轻柔按摩宫底,促进收缩;药物止血:缩宫素10单位肌注或静滴,卡前列素氨丁三醇250μg宫体注射;输血准备:血红蛋白<70g/L或休克时,立即输注红细胞悬液。

二级处理:进阶干预。宫腔填塞:使用纱布或球囊压迫止血,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者;B-Lynch缝合:子宫前后壁缝线加压,保留生育功能;血管结扎:子宫动脉或髂内动脉结扎,减少子宫血流。

三级处理:终极手段。子宫切除术:当其他方法无效或合并子宫破裂时,需果断切除子宫以挽救生命。数据显示,及时子宫切除可使死亡率从80%降至10%

产后24小时是母婴安全的关键战役。通过产前精准筛查、产时规范操作、产后严密监护,可筑牢预防防线;通过识别出血量、休克征、子宫状态、凝血功能,能抢占救治先机。产妇及家属需掌握基本知识,医护人员需保持高度警惕,共同守护这段“黄金期”的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