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求健康途中,药物至关重要。不管治疗发烧还是应对疾病,合理用药都是恢复健康的关键。用药学问多,了解这些既能让药物发挥疗效,又能保障用药安全。
1.正确认识药物
药物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却并非万能且有风险。每种药物都有适应证、禁忌证和不良反应。例如抗生素针对细菌感染,对病毒性感冒无效,滥用不仅无法缓解症状,还会导致菌群失调和耐药,影响后续治疗。使用药物前,务必了解其基本信息,可通过阅读药品说明书获取。说明书堪称药物“使用指南”,涵盖成分、主治、用法用量等关键内容。然而,很多人用药时忽视说明书,这极为危险。只有认真研读并理解,才能心中有数,正确用药。
2.用法用量很关键
正确的用法用量对药物发挥药效、保障安全极为关键。药物服用方法多样,常见的有口服、外用、注射等,其中口服在时间上有饭前、饭后、空腹之分。
饭前服用的药物,或是要快速经胃入肠吸收,或是能保护胃黏膜。就像胃黏膜保护剂,饭前服可在胃黏膜形成保护膜,减轻胃酸刺激。饭后服用的药物,主要是减少对胃黏膜刺激,或借助食物促进吸收,像多数抗生素饭后服用,能兼顾减轻肠胃不适与保证吸收效果。空腹服用的药物,需在饭前1小时或饭后2小时服用,以免食物干扰吸收。
除服用时间,药物剂量也要严格遵循医嘱。剂量过小无法治疗疾病,剂量过大可能引发严重不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有些患者自行加大剂量,或症状缓解就停药,这都很危险。以抗结核药为例,不按疗程规范服用,结核菌易产生耐药性,让后续治疗难上加难。
3.关注药物相互作用
生病时可能需同时服多种药,此时要特别留意药物相互作用。药物相互作用指两种或更多药物同时或先后使用,彼此影响,使药效增强、减弱或产生不良反应。比如抗生素与益生菌不能同服,抗生素会杀益生菌,降低其疗效;降压药与硝酸酯类药物同用,可能致血压过度下降,引发不适。因此,同时服用多种药物,务必告知医生或药师,他们能根据药物特性判断有无相互作用,并提供合理用药建议。
4.特殊人群用药需谨慎
老人、儿童、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等特殊人群,由于生理特点的不同,用药时需要格外谨慎。
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逐渐衰退,肝肾功能下降,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减弱。因此,老年人用药时,药物剂量通常要比年轻人小,而且要密切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儿童的身体发育尚未成熟,肝脏和肾脏的解毒功能较弱。儿童用药不仅要选择适合儿童的剂型,如糖浆剂、颗粒剂等,还要严格按照儿童的体重或年龄来计算药物剂量,不能随意使用成人药物。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用药更是要谨慎之又谨慎。因为药物可能会通过胎盘或乳汁传递给胎儿或婴儿,影响他们的正常发育。在怀孕和哺乳期,如果需要用药,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权衡药物对母体和胎儿或婴儿的利弊后,选择最安全有效的药物。
5.储存药物有讲究
药物的储存条件也会影响其质量和疗效。不同的药物对储存条件有不同的要求,常见的储存条件有常温、冷藏、避光等。
常温储存一般是指10℃~30℃的环境,大多数药物可以在这个温度范围内保存。需要冷藏的药物,一般要求在2℃~8℃的环境下储存,比如胰岛素、某些生物制品等。如果不按照要求冷藏,药物可能会失效。另外,很多药物需要避光保存,因为光线中的紫外线可能会使药物发生分解、变质,所以要将药物放在棕色瓶或不透光的容器中,并放在阴凉处。同时,我们要注意药物的有效期,定期清理过期药物。过期药物不仅失去了治疗作用,还可能产生有害物质,对身体造成危害。
药学与健康息息相关,不可不知的用药学问涵盖了药物的方方面面。正确认识药物、按照正确的用法用量用药、关注药物相互作用、谨慎对待特殊人群用药以及合理储存药物,这些都是我们保障用药安全、发挥药物最佳疗效的关键。只有掌握了这些用药学问,我们才能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让药物成为我们健康的有力守护者,而不是潜在的威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