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慢阻肺患者而言,吸入制剂是日常管理的“生命线”。但您是否知道,“正确使用”和“坚持使用”与药物本身同等重要?本文将为您详细解读如何用好这把掌控呼吸的“钥匙”。
1.吸入制剂的意义:为何它是“生命线”?
慢阻肺的病根在于气道变窄、阻塞不通。吸入制剂就像一支精准的“靶向部队”,其意义无可替代:精准直达:药物通过吸入直接作用于肺部气道,直击病灶。快速起效:迅速放松气道周围肌肉,扩张支气管,几分钟内就能让呼吸变得顺畅。安全高效:所需剂量远小于口服药,且主要作用于局部,大大避免了全身性的副作用(如心慌、手抖等)。
简单来说,吸入治疗是控制症状、预防急性加重、延缓肺功能下降的基石。规律、正确地使用,能帮助您维持正常活动,提高生活质量。
2.常用的吸入制剂使用方法:细节决定成败
不同吸入装置的操作方法不同,但都遵循几个核心步骤。“不会用”等于“没用”,请务必掌握。
通用黄金四步法:准备:遵医嘱安装好药物(如装入胶囊、掀开盖子、充分摇匀等)。呼气:轻轻地将肺里的空气完全呼出。关键点:切记不要对着吸嘴呼气, 以免潮气破坏干粉。吸气和喷药:这是最关键的一步,不同装置有区别:
(1)压力定量吸入剂(pMDI,如沙丁胺醇气雾剂):将吸嘴紧含于双唇间,在缓慢而深沉吸气的同时,果断按下药罐。要求手和呼吸高度协调,见图1。(2)干粉吸入剂(DPI,如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剂吸入剂、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等):以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剂吸入剂为例,初始化与装药:首次使用前,旋开瓶盖,垂直握住吸入器,向任一方向旋转到底再反向旋转到底,听到“咔哒”声即完成装药(重复3次初始化,之后使用每次只需1次),见图2。(3)软雾吸入剂(SMI,如噻托溴铵喷雾剂):第一次使用需要先安装药物:盖紧防尘帽,按住保险扣,拔下透明底座,将药瓶窄端插入吸入器,直到发出“咔嗒”声。药瓶一旦插入吸入器后就不要再将其拆下。装回透明底座,确保凹槽对准保险扣。将装好的能倍乐朝上握好,然后将透明底座向右旋转半圈,直到听到“咔嗒”声。打开防尘帽,将吸入器朝下,按压药物释放按钮,见图3。(4)屏息和漱口:屏息:将装置从口中移出,立即屏住呼吸5~10秒,让药物有足够时间沉降在气道深处。漱口:只要使用含有“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的制剂,就必须立即彻底漱口,并将漱口水吐掉,以预防口腔真菌感染和声音嘶哑。最重要建议:每次复诊时,请务必带上您的吸入装置,在医生或护士面前实际操作一遍,让他们帮您纠正错误,这是确保疗效最有效的方法!
3.吸入制剂的常见误区:您中招了吗?
误区一:“没症状就可以停了”。正解:慢阻肺是慢性病,即使没有明显症状,气道炎症和阻塞也依然存在。规律使用吸入制剂是为了“防患于未然”,长期控制病情,减少未来急性加重的风险。误区二:“感觉吸了没效果,就没必要用了。”正解:首先,请检查您的使用方法是否正确。其次,药物的效果不仅是“立刻舒畅”,更是“长期稳定”。它像一把无形的保护伞,在您不知不觉中维持着呼吸道的通畅。如果确实感觉不佳,应咨询医生调整方案,而非自行停药。误区三:“长期使用会产生依赖和耐药”。正解:吸入制剂不会产生成瘾性。所谓“依赖”其实是疾病本身对药物的需要,就像糖尿病患者需要胰岛素一样。感觉“药效变差”通常是病情进展的信号,而非产生了耐药性。误区四:混淆“维持药”和“急救药”。正解:务必分清:维持药(控制器):需每日规律使用,作用是长期控制炎症、预防发作(如噻托溴铵、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等)。急救药(缓解药):仅在感觉气短、胸闷时按需使用,用于快速缓解症状(如沙丁胺醇气雾剂)。
4.总结
吸入制剂是慢阻肺患者最亲密的“战友”。要让它发挥最大效力,您需要做到:深刻理解其意义:它是控制病情的基石,不可替代。
熟练掌握其用法:牢记“呼气、吸气、屏息、漱口”八字诀,并定期请医护人员核查。坚决避开其误区:坚持规律用药,不随意停药,分清维持与急救。
请牢记:与您的医生和药师保持良好沟通,是战胜疾病的最佳策略。钥匙在手,规范使用,才能真正掌控呼吸,乐享自由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