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十人九痔”的说法几乎人人熟知,可正因这份“常见”,不少人面对痔疮时要么轻视忽略,要么因尴尬羞于就医,选择默默忍痛扛着,最终让小毛病拖成大麻烦。其实,痔疮并非难以应对的顽疾,只要掌握科学的认知、合理的诊疗方式和正确的养护方法,就能有效摆脱其困扰。接下来,我们将从认知纠偏、中西医协同诊疗、科学养护三方面,带大家走出痔疮应对的误区。
1.认知纠偏:揭开“十人九痔”的误区
“十人九痔”的说法广为流传,却常被误解为多数人都有痔疮且无需重视。常见认知误区需警惕:其一,认为痔疮会癌变,实则痔与直肠癌虽都可能便血,但痔的便血多为鲜红色、附着粪便表面,而癌性便血常伴黏液、粪便形状改变,二者病理本质截然不同;其二,将肛门不适皆归为痔,实则肛周脓肿、肛瘘等疾病也会引发疼痛,盲目按痔治疗易延误病情;其三,觉得手术能根治痔疮,忽视术后护理与生活习惯调整,导致复发率居高不下。只有先厘清这些误区,才能迈出科学应对的第一步。
2.中西医协同:痔疮诊疗的“双轨”方案
(1)中医:辨证施治,内外兼调。中医将痔疮归为痔漏范畴,强调辨证分型治疗。若表现为肛门灼热疼痛、便血鲜红、大便黏腻,多属湿热下注证,常用槐角丸清热利湿、凉血止血,配合苦参汤(含苦参、黄柏、蛇床子等成分)煎汤坐浴,缓解局部炎症;若见肛门坠胀、脱出物难回纳、舌有瘀斑,则为气滞血瘀证,可选用血府逐瘀汤理气活血,辅以中药栓剂纳肛,增强局部疗效。
(2)西医:精准诊断,分级治疗。西医诊断依托直观检查手段,肛门指检可初步判断痔的位置与大小,肛门镜检查能清晰观察黏膜充血、痔核脱出情况,必要时结合肠镜排除肠道肿瘤。治疗遵循分级原则:轻度内痔(偶有便血、无脱出)以保守治疗为主,外用复方角菜酸酯乳膏保护黏膜,口服地奥司明片改善静脉回流;重度内痔(脱出难回纳)或混合痔伴血栓形成时,需采用手术治疗,如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外剥内扎术,通过微创方式去除痔核、重建肛门功能。
(3)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轻度痔疮可采用西医外用药配合中医调理的方式,如用外用栓剂缓解症状的同时,饮用决明子茶润肠通便;术后康复阶段,西医注重预防感染,中医则用生肌玉红膏促进伤口愈合,配合提肛运动(中医传统养生方法)增强肛门括约肌功能,降低复发率。这种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协同模式,也弥补了中医起效较慢的不足。
3.科学养护:从“被动治疗”到“主动预防”的健康转型
(1)日常预防:阻断痔疮诱因。饮食上需遵循均衡膳食纤维原则,多摄入燕麦、芹菜、猕猴桃等富含纤维的食物,搭配充足温水,避免辛辣、油炸食物刺激静脉丛;作息上减少久坐,久坐一段时间后起身活动,选择透气的棉质内裤,保持肛周干燥;排便时避免久蹲,不用力过猛,可借助马桶凳改善排便姿势,减少肛门压力。
(2)康复管理:降低复发风险。术后患者需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术后初期以流质饮食为主,避免粪便摩擦伤口,后期逐渐过渡到软食;每日用温水或中药坐浴,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坚持做提肛运动(收缩肛门后放松,重复多次),增强肛门周围肌肉力量。即使无症状人群,也建议定期进行肛门检查,尤其是中老年群体或有家族肠道疾病史者,实现早发现、早干预。
(3)观念转变:告别“忍痛扛”思维。许多人因害羞或轻视,出现便血、疼痛时选择扛着,导致痔核逐渐增大、症状加重。实则痔疮诊疗已十分成熟,无论是中医的温和调理,还是西医的精准干预,都能有效缓解症状。当出现持续便血、肛门肿物脱出难回纳、疼痛影响睡眠等情况时,应及时到肛肠科就诊,由医生制定个性化的中西医结合方案,避免小问题拖成大麻烦。
摆脱痔疮困扰,关键在于走出“忍痛扛”的误区,建立科学的认知体系。通过中西医协同诊疗,既能借助西医精准控制症状,又能依托中医实现整体调理;而日常的科学养护,更是预防痔疮复发、守护肛门健康的重要保障。只要将正确的诊疗方式与良好的生活习惯相结合,就能远离痔疮带来的不适,真正实现从“被动承受”到“主动管理”的健康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