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症,于中医范畴中被称为“不寐”,属于常见的睡眠障碍性疾病。此病症不仅会致使患者在日间出现困倦现象,且难以集中注意力,从长远来看,还会对个体的身心健康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中医依托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以及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运用辨证论治的方法,为失眠症的治疗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策略。
1.中医对失眠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理论指出,人体阴阳平衡、气血调和是保障正常睡眠的基础条件。若阴阳出现失调、气血发生失和的状况,则会诱发失眠症状。
其致病原因主要与情志失调、饮食失节、劳逸失度、病后体虚等因素相关。在情志方面,长期存在的焦虑、抑郁、愤怒等不良情志,会致使肝气郁结,气郁化火,扰动心神,进而使人难以进入睡眠状态。在饮食方面,过度摄入辛辣、油腻、生冷等食物,会损伤脾胃,造成脾胃运化功能失常,聚湿生痰,痰热内扰,同样会对睡眠产生不良影响。 2.常见证型及辨证论治策略
(1)肝火扰心证。患者一般呈现不寐多梦之症,甚者彻夜不得入眠,同时伴有急躁易怒、头晕头胀、目赤耳鸣、口干口苦、便秘溲赤等症状。其舌象表现为舌红,舌苔呈现黄色,脉象为弦数之象。以清肝泻火、镇心安神为治疗原则。临床常选用龙胆泻肝汤进行加减治疗。方中龙胆草、黄芩、栀子发挥清肝泻火之功效;泽泻、木通、车前子可清热利湿;当归、生地能养血滋阴;柴胡可疏肝解郁;甘草起到调和诸药之作用。可依据具体症状,酌加磁石、龙齿、珍珠母等具有重镇安神功效之药物。此类患者需注重情绪调节,避免生气动怒。可适度开展一些舒缓的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等。
(2)痰热扰心证。在症状表现层面,患者呈现睡眠不宁、心烦意乱之态,伴有胸闷脘痞、恶心嗳气、头重眩晕等症状。其舌质泛红,舌苔呈黄腻之征,脉象表现为滑数。治疗原则确定为清化痰热、和中安神。方剂选用黄连温胆汤并进行加减化 裁。方中黄连可发挥清热泻火之效能;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具备燥湿化痰之功用;竹茹、枳实能够清热化痰、和胃降逆。若痰热症状较为显著,可加用瓜蒌、胆南星等药物以强化化痰清热之药力。在日常调护过程中,饮食宜秉持清淡原则,避免过度摄入油腻、甜腻食物,以防加重痰湿之象。可适度增加食用具有化痰作用的食物,如萝卜、冬瓜、薏米等。
(3)心脾两虚证。症状表现为入睡困难,多梦且易惊醒,伴有心悸、健忘之症,神疲乏力、食欲减退,兼见头晕目眩、四肢倦怠、腹胀便溏,面色少华。舌象呈现淡色且舌苔薄,脉象细弱无力。治疗原则为补益心脾、养血安神。方剂选用归脾汤进行加减。方中人参、白术、黄芪、甘草可起到补脾益气之功效;当归、龙眼肉具有养血安神之作用;茯神、酸枣仁、远志能够宁心安神;木香可理气醒脾,以防滋补过度导致气机壅滞。日常调护方面,患者需注重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可适当摄入具有健脾养血功效的食物,如红枣、 桂圆、山药等。
3.其他治疗方法
针灸疗法在失眠治疗中具备独特优势。依据患者的辨证结果,选取相应穴位实施针刺或艾灸操作。常用穴位包括神门、内关、百会、安眠、三阴交等。通过对这些穴位进行针刺或艾灸,能够调节人体气血运行与脏腑功能,进而提升睡眠质量。推拿按摩同样是治疗失眠的有效手段之一。可通过按摩头部的印堂、太阳、风池等穴位,以及背部的膀胱经穴位,缓解肌肉紧张状态,使身心得以放松,从而促进睡眠。运用具有安神功效的中药,如艾叶、夜交藤、合欢皮等,煮水进行泡脚,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引导虚火下行,进而改善睡眠状况。
结语
中医针对失眠症开展辨证论治,着重强调个体化治疗方案,从整体观念出发,对人体的阴阳平衡与气血运行进行调节。与此同时,在治疗进程中,患者需注重维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方能获取更为理想的治疗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