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11月02日 星期日
母乳喂养的误区:你踩坑了吗?

2025-08-08

期次:32期版号:4作者:王俞璎广西桂林市兴安县界首中心卫生院 749次浏览[发表证书]

母乳喂养是婴儿最理想的喂养方式,能为宝宝提供全面的营养、增强免疫力,还能促进母婴情感联结。但在实际喂养过程中,很多新手妈妈会受到传统观念或错误信息的影响,陷入母乳喂养误区,不仅可能导致喂养困难,还可能影响宝宝的生长发育或妈妈的乳房健康。了解这些常见误区,科学规避“踩坑”,对顺利开展母乳喂养至关重要。

1.喂养时机误区:“开奶晚”“按需喂=溺爱”的错误认知

在母乳喂养的起始阶段,常见的有“产后开奶要等有奶再喂”和“按需喂养会惯坏宝宝”。很多家庭认为,产后妈妈没分泌乳汁前无需让宝宝吸吮,等乳房胀痛、有明显乳汁后再喂,实则这种做法会错过“早开奶”的关键期。

宝宝出生后1小时内,吸吮反射最强,此时让宝宝频繁吸吮乳头,能刺激妈妈下丘脑分泌催乳素和催产素,促进乳汁尽早分泌,还能帮助宝宝建立正确的吸吮姿势,减少后续乳头皲裂、乳汁不足的问题。若错过这个时机,可能导致乳汁分泌延迟,甚至引发乳腺管堵塞。

另一个常见误区是“按需喂养=溺爱”,部分长辈认为需严格按照“2小时喂一次”的规律喂养,宝宝哭闹时先哄,避免频繁喂奶惯坏宝宝。但新生儿胃容量极小(出生时约5~7毫升,1周后约22~27毫升),乳汁消化快,通常每1~3小时就需喂养一次,且宝宝哭闹可能是饥饿的信号,按需喂养能及时满足宝宝的营养需求,还能通过吸吮进一步刺激乳汁分泌,保证奶量充足。按需喂养并非“无节制喂养”,而是根据宝宝的饥饿信号(如咂嘴、扭动身体、哭闹)和妈妈的奶胀情况灵活调整。

2.奶量判断误区:“奶少=宝宝吃不饱”“乳房不胀=没奶”的误判

很多妈妈在母乳喂养过程中,会因对奶量的错误判断陷入焦虑,常见的误区包括“宝宝频繁吃奶就是奶少”“乳房不胀就说明没奶”。部分妈妈发现宝宝每天吃奶10~12次,就担心自己奶量不足,宝宝没吃饱,甚至盲目添加奶粉。

但实际上,新生儿频繁吃奶是正常现象,一方面是因为胃容量小、需频繁补充营养,另一方面是通过吸吮刺激妈妈泌乳,属于“供需平衡”的正常过程。判断宝宝是否吃饱,不能看吃奶次数,而应观察关键指标:每天尿湿6~8片纸尿裤、大便2~5次、体重每周增长110~200克,若这些指标达标,说明奶量充足,无需额外添加奶粉。

“乳房不胀就没奶”也是典型的奶量误判误区。产后初期,妈妈体内激素水平变化,乳房会处于“充盈”状态,容易胀痛,但随着母乳喂养进入稳定期(通常产后2~3周后),乳房会逐渐适应宝宝的需求,泌乳量与宝宝的食量达到平衡,乳房胀痛感会减轻甚至消失,这并不代表奶量减少,而是泌乳进入“按需分泌”的良性状态。若此时妈妈仍以“乳房胀不胀”判断奶量,可能会因感觉不到胀痛而焦虑,甚至减少亲喂次数,反而导致泌乳量下降。

3.特殊情况误区:“生病不能喂”“乳头问题=断奶”的盲目放弃

当妈妈遇到生病、乳头不适等特殊情况时,容易陷入“必须断奶”的误区,常见的有“妈妈感冒发烧不能喂奶”“乳头皲裂、乳腺炎就该停喂”。很多妈妈担心自己感冒发烧时,病毒会通过乳汁传给宝宝,因此选择暂停母乳喂养,实则这种做法并无必要。感冒、发烧等常见呼吸道疾病,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而非乳汁,且妈妈体内产生的抗体还能通过乳汁传给宝宝,增强宝宝的抵抗力。只要妈妈在喂奶时佩戴口罩、勤洗手,避免对着宝宝咳嗽、打喷嚏,就可以继续母乳喂养;若需服用药物,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哺乳期安全药物,无需盲目断奶。

乳头皲裂、乳腺炎也是妈妈们常遇到的问题,部分妈妈因疼痛难忍或担心炎症影响乳汁,选择停止亲喂,改用吸奶器吸奶或直接断奶。但乳头皲裂多因宝宝吸吮姿势不正确导致,只要及时调整姿势,每次喂奶后涂抹乳头保护霜,通常几天内即可恢复,期间无需停喂;乳腺炎多因乳腺管堵塞、乳汁淤积引发,此时更需让宝宝频繁吸吮,通过宝宝的吸吮帮助疏通乳腺管,缓解淤积,若暂停亲喂,反而会加重乳汁淤积,导致炎症恶化。

结束语

母乳喂养中的诸多误区,多源于传统观念的误导或对科学喂养知识的缺乏,不仅可能让妈妈们承受不必要的焦虑,还可能影响母乳喂养的顺利开展。其实,母乳喂养是一个需要耐心和科学认知的过程,只需避开这些常见误区,关注宝宝的实际需求和自身的身体感受,就能逐步找到适合自己和宝宝的喂养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