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之一,以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及其相互关系,解释人体生理、病理及自然界的动态平衡。在中医临床实践中,五行理论更是被广泛应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喘证便是其中之一。
1.为什么喘证会与五行息息相关?
五行相生相克是喘证发病的一个关键因素。一般来说人体内有五种元素,比如土生金,由脾土来输送水谷以养肺金,而肺金得到滋养就是气畅的根本原因。但是如果五行失衡,比如:脾土不足,无法生金,或者肾气不足,肺金无法被滋养,就会导致喘证。
另外五行相克还会引起喘证,比如火克金,心火过旺则灼伤肺金,使肺气失宣而喘。另外,外邪侵袭,情志损伤,也可通过影响五行关系而致喘。
2.如何通过五行理论调理喘证?
治疗喘证的五行调治方法,应以调和五行关系,恢复脏腑机能为基本原则。其方式具体如下:
(1)培土生金法。“培土生金法”亦称为“补脾益肺法”,是借用五行相生的理论,用补脾益气的药物来培补肺气的方法,是缓则治本的治疗大法。脾和肺具 有相生的关系,在五行中土生金,脾土为肺金之母,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的运化功能决定了体内气血的生成与输布,若脾气虚弱则气血生化乏源,土不生金,导致肺气不足,便引发喘证(虚喘)。采取培土生金法,以健脾益气为本,使脾土的运化功能得以恢复,脾胃健运则肺气充盈。中药代表方: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临床运用时,可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酌情加入补肺气中药如黄芪、五味子等,使其疗效更佳。
(2)金水相生法。“金水相生法”,也叫滋养肺肾法。肺属金,肾属水,金生水,肺金为肾水之母。肺通过输布津液滋养肾阴(金生水),肾水通过纳气功能辅助肺的呼吸(水助金),二者形成“肺肾相生”的生理关系。肺主呼吸(“气之主”),
肾主纳气(“气之根”),肺肾协同维持呼吸深度和节律。若肺肾阴虚,则气机失调,导致虚喘,需通过滋阴润肺、补肾纳气的治法恢复肺肾的协调功能,常用中药方剂:百合固金汤、麦味地黄丸。临床运用时,可因症制宜,灵活运用方剂,加入平喘的药物,如杏仁、苏子,或加用蛤蚧、冬虫夏草来补肾纳气。金水相生法适用于肺肾阴虚型的喘证,对于其他类型的喘证 不适用,需要强调辨证论治的重要性,避免误用。
(3)清肺泻火法。肺属金,火为热邪。若肺受热邪侵袭,导致“火克金”,肺失清肃,气逆而喘。清肺泻火法通过清除肺经实热或痰热,恢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从而缓解喘息。经典中药方剂:麻杏石甘汤、清气化痰丸。清肺泻火法仅适用于实热型的喘证。禁忌证:虚喘或阳虚体质者不宜使用,否则可能损伤正气。用药注意:清热药久服易伤脾胃,中病即止,不可长期服用。针灸根据“清肺泻火法”可以取尺泽穴、曲池穴、丰隆穴。食疗推荐:冬瓜薏米汤、梨藕汁。在以上三大治疗方式之外,我们还可以针对患者的特殊病症及身体状况,配合针灸、拔罐疗法等中医外治治疗。针刺通过对人体穴位进行刺激,调整体内气血,调整阴阳失衡,起到治疗喘症的作用。拔罐疗法通过物理刺激和经络调节发挥作用,通过在背部肺俞、定喘、大椎、风门等穴位拔罐,刺激经络,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肺部微循环,从而实现改善喘证的效果,亦可在肾俞、脾俞、足三里等穴位拔罐,补益脾肾,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减少喘证发作频率,改善长期预后。在治疗喘证的同时,患者也要注意生活起居,注意情志调节。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避免吃辛辣刺激、油腻、生冷等食物,这样可避免喘症加剧。在生活上患者要保证房间内通风,不要受到烟尘的影响,还要做好保暖工作,防止着凉。
总之,通过调整五行关系、恢复脏腑功能,中医能够有效地治疗喘证,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五行理论是中医认识生命规律的独特工具,通过生克制化解释人体内外平衡,指导辨证施治,在中医药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
在今后的中医药发展过程中,我们将不断发掘五行理论的潜能,造福于广大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