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醒来突然听不清闹钟,耳朵里嗡嗡响得像装了个蜂鸣器--这不是夸张的修辞,而是突发性耳聋患者的真实经历。”在耳鼻喉科门诊,这样的病例并不少见。突发性耳聋作为一种常见的耳科急症,常以“突然发作”的特点让患者措手不及。但很多人对它的认知仍存在误区,要么不当回事延误治疗,要么过度焦虑,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突发性耳聋的那些事,尤其是如何通过科学护理促进康复。
1.什么是突发性耳聋?
突发性耳聋,医学上称为“特发性突聋”,指的是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通常在数分钟到数小时内,听力下降达到高峰,单侧耳朵发病最为常见,少数人会出现双侧听力受损。它不是“上火”或“没休息好”那么简单而是一种需要紧急处理的耳部急症。
2.哪些原因会引发突发性耳聋?
尽管确切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医学研究发现,以下因素可能与突发性耳聋密切相关:病毒感染是常见诱因之一。感冒、流感等病毒可能“攻击”内耳,就像一场无声的炎症,损伤听觉细胞。血管问题也不容忽视。耳朵里的微小血管如同纤细的水管,一旦痉挛、堵塞,就会导致内耳缺血。熬夜、压力大、高血压等都可能成为“导火索”,让听觉细胞因缺氧而“罢工
3.出现这些症状,千万别拖延!
突发性耳聋的典型症状是突然的听力下降,可能在睡醒后、感冒时或毫无征兆地出现。有人形容“像耳朵里塞了棉花”听声音模糊、遥远;也有人会突然听不消高频声音,比如鸟鸣、门铃。约90%的患者会伴随耳鸣,可能是嗡嗡声、蝉鸣声或尖锐的哨声,白天被环境音掩盖,夜晚格外明显,严重影响睡眠。部分人还会出现眩晕,感觉天旋地转,伴有恶心呕吐,容易被误认为“颈椎病”或“美尼尔氏症4.黄金治疗期:72小时内是关键
突发性耳聋的治疗效果与就医时间密切相关。临床数据显示,发病后72小时内开始治疗,听力恢复率可达70%以上;超过1周再治疗,恢复率会大幅下降。因此“时间就是听力”,拖延可能导致永久性听力损伤。
就医后,医生会通过听力检查(如纯音测听)确定听力损失的程度和类型,排除中耳炎、听神经瘤等其他疾病。治疗方案通常包括:
(1)激素治疗是核心手段,通过口服或鼓室注射激素,减轻内耳炎症和水肿帮助听觉细胞“消肿”0
(2)改善循环药物如银杏叶提取物、前列地尔等,能扩张血管、改善内耳供血为受损细胞“输送养分”
(3)高压氧治疗也常被采用,在高压环境下吸入纯氧,提高血液中的氧含量,为内耳细胞“供氧”,尤其适合合并眩晕的患者。
5.理有道:这些细节助听力恢复治疗只是第一步,科学护理对听力恢复同样重要。做好以下几点,能为耳朵“保驾护航”:
(1)远离噪音,给耳朵“放假”患病后,内耳细胞处于“脆弱期”,噪音会加重损伤。应避免去KTV、建筑工地等嘈杂场所,看电视、听音乐时音量调至“能听清即可”,且每次不超过30分钟。戴耳机更是禁忌,尤其是入耳式耳机,会将声音直接“灌”入内耳,增加压力。
(2)规律作息,别让耳朵“加班”熬夜、过度劳累会导致血管收缩,影响内耳供血。建议每天保证7-8小时睡眠,尽量23点前入睡,让耳朵在休息中修复。避免剧烈运动,但可适当散步,促进血液循环。
(3)做好防护,避免“二次伤害”洗澡、洗头时用棉球堵住外耳道,防止污水进入;擤鼻涕时按住一侧鼻孔轻轻用力,避免两侧同时擤,防止气压冲击内耳。若需乘坐飞机,提前告知医生,必要时使用耳塞,减少气压变化的影响。
(4)心理调节也不容忽视。突发性耳聋带来的听力下降、耳鸣等症状,容易让患者产生焦虑、烦躁情绪,而不良情绪可能进一步影响内耳血液循环,不利于康复。患者应尽量保持平和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家属也应给予更多理解与安慰,帮助其缓解心理压力
突发性耳聋并不可怕,只要及时治疗科学护理,多数人能恢复听力。记住,耳朵是我们聆听世界的窗口,善待它,才能让每一声问候、每一段旋律都清晰如初。愿我们都能“护理有道”,拥有“听力无忧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