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09月15日 星期一
预防手足口病,其实很简单!

作者:舒慧琳 张中翠 李欣颖

达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儿科 发布时间:2025-06-13 11:07:48720次浏览[发表证书]

导语

每年春夏和夏秋之交,儿科门诊里手足口病的小患者就会多起来,看着宝宝嘴巴疼、小手小脚起疹子、甚至发烧难受,家长们心疼又焦虑。作为一名天天和孩子们打交道的儿科护士,我想告诉大家:手足口病虽然常见,但预防起来真的不难!掌握几个关键点,就能大大降低宝宝中招的风险。

1.手足口病是什么?

它是由多种肠道病毒(主要是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引起的急性传染病,5岁以下儿童是高发人群。

典型症状是发热、口腔黏膜出现疱疹或溃疡(宝宝会喊嘴巴疼、不肯吃东西)、手、足、臀部等部位出现斑丘疹或疱疹。好消息是:绝大多数孩子症状轻微,属于自限性疾病,7~10天左右能自愈。但少数患儿(尤其是感染EV71型病毒)可能发展成重症,累及神经系统或心肺功能,需要高度警惕。

2.为什么说预防“其实很简单”?

因为它的传播途径非常明确,主要就是三个: 1)“病从口入”(粪~口途径):病毒通过感染者的粪便排出,污染了食物、水、玩具、物品表面等,健康孩子接触后,手没洗干净就吃东西或摸嘴巴鼻子,病毒就进去了。(2)“飞沫传播”(呼吸道途径):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中含有病毒,被近距离吸入。(3)“亲密接触”(接触传播):直接接触了感染者疱疹中的液体,或者接触了被病毒污染的毛巾、玩具、餐具等物品。

抓住了传播途径,预防就有了明确方向!核心就是:阻断传播+增强自身抵抗力。具体怎么做?记住这“三板斧”:

第一板斧:勤洗手!勤洗手!勤洗手!(最重要!)

谁要洗?宝宝要洗!照顾宝宝的大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保姆)更要洗!什么时候洗?这是关键!饭前便后必须洗!外出回家后第一件事!接触公共物品(电梯按钮、门把手、游乐设施)后!给宝宝换尿布、处理粪便后!打喷嚏、咳嗽后!接触宝宝前(尤其是准备喂食前)!怎么洗?用流动水和肥皂/洗手液,认真搓洗至少20秒(唱两遍生日快乐歌的时 间),手心、手背、指缝、指尖、手腕都要洗到!擦干用干净毛巾或一次性纸巾。

第二板斧:清洁消毒,不给病毒留“温床”!

宝宝的“亲密伙伴”要常消毒:玩具:尤其是经常啃咬的牙胶、安抚巾、塑料玩具等。耐热的可以煮沸消毒;不耐热的用含氯消毒剂(如84消毒液,按说明书比例稀释)擦拭或浸泡,消毒后一定要用清水彻底冲洗干净!毛绒玩具勤洗晒。餐具、奶瓶:每次使用后彻底清洗,最好能定期煮沸或蒸汽消毒。衣物、被褥:勤换洗,阳光暴晒是最好的天然消毒剂。家居环境:经常接触的门把手、桌面、地面、马桶圈等,用稀释的含氯消毒液擦拭。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第三板斧:做好隔离,避免“中招”高峰期扎堆!

宝宝生病时:如果宝宝确诊手足口病,应居家隔离休息,避免去幼儿园、早教中心、游乐场等儿童聚集场所,直到症状完全消失后一周(通常需要隔离2周左右,具体遵医嘱)。家里有其他孩子,要尽量 分开照顾。高发季节时:在手足口病流行期(春夏季、夏秋季),尽量避免带宝宝去人群拥挤、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如大型室内游乐场、拥挤的商场)。必须要去的话,缩短停留时间,并注意手卫生。接触病人后:如果知道接触了手足口病患儿,要特别留意观察宝宝身体状况,并加强自身和宝宝的手卫生。

3.儿科护士的心里话

手足口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了解和不重视预防。作为家长,您无需过度恐慌,但请务必把“勤洗手”“讲卫生”“常通风”“少扎堆”这些简单易行的方法融入日常生活,形成习惯。预防手足口病,真的不需要什么高深技巧,贵在坚持这些细节!再加上及时接种疫苗,就能为孩子筑起一道坚实的健康防线。

如果孩子不幸感染,也请保持镇定,密切观察病情,做好护理(口腔护理、皮肤护理、饮食清淡易消化、补充水分),识别重症信号并及时就医。大多数孩子都能顺利康复。

希望每个宝宝都能健康快乐地度过手足口病高发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