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09月15日 星期一
基孔肯雅热社区防控指南:全科医生的“三重防线”构筑术

作者:徐俊

成都市龙泉驿区同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发布时间:2025-06-13 15:57:561154次浏览[发表证书]

202578日,一名从斯里兰卡返回广东的旅客触发了基孔肯雅热本地传播链,截至724日,广东佛山五区均出现了基孔肯雅热病例,累计病例破四千。面对这场正在蔓延的公共卫生危机,社区医生成为防控网络的关键节点。

1.认识威胁:病毒特征与流行态势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fever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经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该病毒属于披膜病毒科,对热、酸、酚、70%酒精、去污剂、脂溶剂敏感。

流行现状呈现三大特征:(1)全球扩散加速:截至20256月,全球已有119个国家和地区报告本地传播,全年新增16个流行区,累计病例超24万。(2)输入风险剧增:国际航空网络为病毒铺设“高速通道”,来源主要分布于非洲、南亚和东南亚地区。(3)气候助推传播:持续30℃以上高温和80%湿度环境使伊蚊生命周期缩短至7~10天,繁殖速度呈指数级增长。

2.识别疾病:临床表现与诊断要点

(1)典型“三联征”①发热:急性起病,伴寒战、高热,体温可达39℃,持续1~7天。②关节疼痛:多个关节和脊柱出现疼痛,主要累及小关节,如累及手腕、脚踝等小关节,腕关节受压时剧烈疼痛是本病的特点。③皮疹:大部分在发病后2~5天,躯干、四肢的伸展侧、手掌和足底出现皮疹。

(2)诊断关键。①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2天内曾前往流行区,或居住/工作场所周围有病例报告。②实验室检查:病毒核酸检测阳性、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从患者标本中分离或检出基孔肯雅热病毒及其RNA。③诊断标准:疑似诊断:具有上述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或无流行病学史但有上述典型的临床表现。确诊诊断:疑似诊断的基础上具备实验室检查中任一项者。

3.社区防控:构筑“三重防线”的策略

(1)第一重防线:阻断孳生源,消灭“蚊虫工厂”。①积水容器清零:积极处理室内、室外的积水容器,及时清运垃圾。②重点排查:盆栽底盘、废弃轮胎、露天桶罐、屋顶接水容器等。③环境改造:在雨水井、污水篦子加装“防蚊闸”,为下水口安装细密防蚊网,降低蚊虫入室风险。④加强监测:通过各类手段监测社区积水点,及时对其进行清理。

(2)第二重防线:科学消杀,切断传播链。①分级消杀策略:采用“烟雾消杀+滞留喷酒+孳生地清理”等多种模式,对地下管网和地表环境进行消杀处理。②精准时机选择:成蚊活动高峰(清晨和黄昏)施药效果最佳;雨后48小时内是清理孳生地黄金窗口期。③社区协同网络:广泛动员快递员、志愿者等作为“流动宣传站”,在车身张贴标语、随单发放防蚊提示,让防控知识深入街巷。

(3)第三重防线:个人防护,避免叮咬。①物理防护:安装纱门纱窗,使用蚊帐;户外穿着浅色长袖衣裤。②化学防护:选用含避蚊胺(DEET)、派卡瑞丁的驱蚊剂,有效时间4~6小时。③高危人群管理:慢性病患者、老年人、孕妇需强化防护;出现发热伴关节痛立即就医。

4.全科医生的核心作用

(1)疫情侦察兵。①关口前移:接诊发热伴关节痛患者时,务必询问12天内旅行史。发现疑似病例立即网络直报(24小时内完成)。②家庭随访:确诊患者居家隔离期间(发病7天内),指导其防蚊措施,防止“家庭-蚊媒-家庭”传播链形成。

(2)防控指导员。①宣教重点突出:向居民强调“随手清积水、勤换花瓶水’的日常习惯;教会慢性关节炎患者康复锻炼方法。②用药警示:明确告知患者:禁用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除非排除登革热),退热镇痛首选对乙酰氨基酚。

(3)资源协调者。①联动疾控部门:一旦发现本地病例,配合开展患者活动半径250米范围内的紧急灭蚊。②整合社区力量:发动网格员、物业、志愿者参与孳生地清理。

5.结语

基孔肯雅热虽无特效药物和疫苗,但可防可控。社区医生通过早识别、早报告、早处置,能有效阻断传播链。请每位居民即刻行动,检查家中阳台、庭院倒置闲置容器,户外活动时涂抹驱蚊剂。让我们携手构筑防蚊灭蚊的“社区长城”,守护醑朔美丽蓉城的健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