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路径。本文以二十四式太极拳为研究对象,基于“体身合一”理论框架,运用文献分析、教学实验等方法,探究其在价值创新、品德塑造与文化传承中的独特功能。挖掘太极拳“术道融合”特性,为体育课程思政提供天然载体。通过对太极拳育人价值的优化与开发,能够有效实现核心素养与思政目标的协同培育,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理论范式与实操方案,对推动体育新课标落地具有重要价值。
一、引言:体育课程思政的学理逻辑与现实诉求
《“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推动体育与德育深度融合”,而体育《新课标》更是将“体育品德”列为核心素养的三大维度之一。当前,体育教学存在“重技能轻德育”的实践困境,迫切需要寻找传统文化、德育教育与现代教育需求的契合点。本文立足“体-身”词源学考辨,构建太极拳特质与课程思政的天然的理论亲和性,开拓体育课程思政育人新范式,以回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时代命题。
二、理论溯源:“体”与“身”的词源分野与教育整合
1.“体”的科学维度
《说文解字》将“体”解释为“总十二属也”,除了头部、腹部之外的躯体四肢与骨骼。而在现代体育学科语境中,“体育”的含义是身体教育,即“育体”。属于人体科学范畴,强调通过运动提升身体的力量、速度、耐力等身体素质。
2.“身”的品德维度
甲骨文的“身”字,如孕妇隆腹,引申为承载道德的生命整体。“身”的包含头、腹,且与“心”“性”紧密相连,朱熹注释“身者,心之所寓”,强调其精神性存在。此维度指向价值教育范畴,具有丰富的道德品质内涵。例如“修身养性”,体现了对自身道德、精神层面的修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更是将“修身”视为政治修养和社会道德的重要层面。
身体机能的锻炼是基础,而在此过程中实现精神、道德层面的提升是更高目标,这种关联正是体育课程实现思政育人的内在逻辑基础。
三、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关联性建构
1.体育课程思政的核心要义
依据体育课程《新课标》的要求,体育课程思政须落实为国育才、为党育人的根本任务,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不仅包含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要求,还涵盖个人道德品质、社会公德、国家责任等多层面要求,最终实现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的三重育人核心素养。
2.“体育课程思政”与“身”“体”的关联性构建
从词义本质来看,“思政”与“修身”理念高度契合,二者相互交融。体育课程思政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使课程不仅关注“体”层面的技能单向度开发,还夯实了修身层面的育人实践,扭转了传统体育课程的片面性。在“体”与“身”合一、技能培养与价值塑造中多维整合,促进体育课程核心素养有效落地。
四、太极拳课程的思政基因:“术道融合”的天然载体
1.太极拳理论基础
太极拳起源于明末清初,其思想渊源于道家阴阳学说。王宗岳所著的《太极拳论》深入阐述了其理论基础,强调在动静变化中处理力量关系、强弱关系,最终追求“舍己从人”的正道:太极拳讲究阴阳辩证、虚实转换,对应朴素的矛盾分析法;“舍己从人”的技击伦理衍生出合作共赢的社会伦理与价值观;动静变化的运动体现了“中和之美”。
2.太极拳“体”“身”融合的特性
太极拳运动天然具备修身、健体的双重功能,具有“体”与“身”融合特性。一套太极拳,并非仅仅是动作的简单接续,更是在“动”与“静”的转换中培养和谐、中和的品性修养。在与对手切磋过程中,体现出以和为贵、不主动攻击、顺势而为、注重防守的理念,使习拳过程从单纯的身体锻炼升华为修身养性的过程。
依据国家体育总局《太极拳竞赛套路》技术规范,并结合思政元素与品德培养要求,形成了二十四式太极拳动作的标准化分析表。从个人品德层面、社会公德与国家意识层面,对太极拳动作进行全面解析,有利于学生将习拳健体与品德修养有机结合,实现“术道融合”,提升体育课程思政育人效果。
五、体育课程思政视域下的太极拳育人创新实践
1.优化太极拳思想内涵
依据《新课标》对体育课程文化传承的要求,对太极拳思想内涵进行优化。摒弃道家无为、阴阳文化等不适用于现代教育的部分,将太极拳中动静、强弱关系的处理巧妙引入社会关系层面。引导学生在习练过程中,理解如何在社会交往中把握分寸、和谐共处;将太极拳的个体性特质与社会性需求相结合,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承载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2.开发符合立德树人要求的品德教育元素
深入挖掘太极拳运动中蕴含的品德教育元素。在太极拳各个动作的运行过程中,都体现着不同的品德修养。例如,抱拳礼具有重要的礼仪教化作用,教导学生尊重他人、以礼待人;沉肘动作体现谦虚内敛的品质;抱球动作象征虚怀若谷的胸怀。通过对这些动作细节的讲解和练习与体认,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3.挖掘教、练、赛中的思政契机
在太极拳教学、练习和竞赛活动中,积极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契机。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尊重教练、虚心学习的态度;练习环节,鼓励学生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培养团结合作精神;竞赛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胜负观,激发力争上游、勇于拼搏的精神,同时尊重对手、遵守规则,全面提升学生的体育品德和综合素养。
六、结语
通过对二十四式太极拳进行“体身合一”的思政理论架构,为体育课程思政提供了文化根基与实践路径。在强化体育技 能传授的同时,实现了传统的“修身齐家”与新时代立德树人目标的贯通。未来,需进一步探索太极智慧在人工智能伦理、生 态责任教育等前沿领域的延伸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