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11月04日 星期二
急性胰腺炎后出现腹部包块,需警惕这种并发症

2025-06-27

作者:杨吟龙资阳市雁江区中和镇中心卫生院 879次浏览[发表证书]

很多人在经历急性胰腺炎的剧烈腹痛、恶心呕吐后,以为康复就意味着彻底摆脱了疾病困扰。却不知在身体逐渐恢复的过程中,一些隐藏的健康隐患可能正在悄然滋生,腹部包块就是其中容易被忽视的信号之一。不少人会在无意间摸到上腹部有硬硬的肿块,或是总感觉肚子胀胀的、偶尔隐隐作痛,起初可能以为是消化不良或术后正常反应,并未放在心上。

但实际上,这种看似不起眼的腹部异常,很可能是急性胰腺炎引发的并发症,若未能及时关注和处理,可能会给健康带来更大威胁。了解这种包块的来龙去脉、潜在风险及应对方法,对守护胰腺健康至关重要。

1.急性胰腺炎后的“腹部异常”:包块出现并非偶然

胰腺是人体消化系统的“核心器官”,如同“消化液工厂”,每天分泌胰液帮助分解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同时还参与血糖调节。当胰腺因胆结石、暴饮暴食、大量饮酒等因素引发急性炎症时,胰腺组织会出现水肿、渗出甚至坏死——这就是急性胰腺炎。多数患者经过治疗后症状会缓解,但部分人在发病后2~4周,甚至数月,会偶然摸到上腹部有“硬块”,或出现持续腹胀、隐痛,这便是急性胰腺炎后的腹部包块。

这种包块并非“普通肿块”,而是胰腺炎症后的“病理产物”。急性胰腺炎发作时,胰腺分泌的消化液可能突破胰腺包膜,漏到周围组织中;同时炎症会刺激周围的网膜、肠管等组织增生,将渗出液、坏死组织包裹起来,逐渐形成质地较硬的包块。包块位置多在上腹部,大小从鸡蛋到拳头不等,部分人可能没有明显痛感,仅在体检时发现,这也让很多人容易忽视其潜在风险。

2.警惕包块背后的“隐形威胁”:常见并发症的识别要点

腹部包块本身不是疾病,但其背后可能隐藏着3种需要警惕的并发症,若延误处理,可能引发严重后果。

第一种是胰腺假性囊肿,占急性胰腺炎后包块的70%左右。它是胰腺漏出的胰液被周围组织包裹形成的“囊状结构”,里面充满液体。初期可能无症状,但随着囊肿增大,会压迫胃、肠道,导致进食后腹胀、恶心,甚至影响排便;若囊肿破裂,还可能引发腹腔感染,出现剧烈腹痛、发热。

第二种是胰腺脓肿,属于凶险的感染性并发症。当胰腺坏死组织被细菌感染后,会形成“化脓性包块”,患者会出现持续高热(体温超过38.5)、寒战,同时伴有上腹部剧烈疼痛,按压时痛感明显。若脓肿扩散,可能引发败血症,危及生命,需紧急治疗。

第三种是包裹性坏死,多发生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中。胰腺组织坏死后,会被周围组织包裹形成“固体为主的包块”,里面既有坏死组织,也可能有液体。这种包块可能引发两种风险:一是坏死组织出血,导致突发腹痛、呕血;二是感染,症状与胰腺脓肿类似,但治疗更复杂,常需多学科协作。

3.科学应对:从检查诊断到日常防护的全流程指南

若急性胰腺炎康复后发现腹部包块,或出现腹胀、腹痛、发热等症状,需立即就医,避免自行按摩、服药延误病情。

第一步:精准检查明确病因。医生通常会先安排腹部超声检查,初步判断包块的位置、大小和性质;若超声显示不清晰,会进一步做腹部增强CT,它能更准确区分是假性囊肿、脓肿还是包裹性坏死,同时评估包块与周围器官的关系。此外,血液检查也很重要,通过检测炎症指标(如白细胞、C反应蛋白)和胰酶水平,可判断是否存在感染或胰腺功能异常。

第二步:根据病情选择治疗方案。若为小型胰腺假性囊肿(直径小于6厘米),且无明显症状,医生会建议定期复查(每1~2个月做一次超声),观察囊肿是否自行吸收;若囊肿较大或持续增大,会采用“超声引导下穿刺引流”,将囊内液体抽出,缓解压迫症状。若是胰腺脓肿,需立即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同时通过穿刺或手术引流脓液。对于包裹性坏死,若无症状可观察,若出现感染、出血,需采用“内镜下坏死组织清除术”,这种微创手术创伤小、恢复快,能有效降低并发症风险。

第三步:日常防护降低复发风险。急性胰腺炎康复后,需避免诱发因素:饮食上远离油腻、辛辣食物,不吃肥肉、油炸食品,避免饮酒(包括含酒精的饮料);规律饮食,每餐吃到七八分饱,避免暴饮暴食;若有胆结石,需及时治疗,防止结石堵塞胆管再次引发胰腺炎。此外,每3~6个月定期复查腹部超声和肝功能,能及时发现异常,做到早干预、早治疗。

急性胰腺炎后的腹部包块并非“小事”,它是身体发出的“健康预警信号”。只要及时就医、科学处理,多数并发症都能得到有效控制;反之,若忽视拖延,可能引发感染、出血等严重问题。记住:胰腺健康关乎消化与代谢,重视术后异常信号,才能守护长期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