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经常接触因排尿不适而就诊的患者。部分患者将尿频、尿痛视为轻微症状,认为通过增加饮水量即可缓解,却忽视了这些症状可能是肾脏、膀胱、泌尿系统乃至全身器官发出的病理信号。
曾遇到一例患者,因长期忍受尿频、夜尿频繁而延误治疗,直至出现排尿困难才就医,检查发现是重度前列腺增生引发尿潴留,需手术治疗——若早发现,通过药物就能控制。今天就从护理经验出发,带大家读懂排尿里的健康密码,避免因忽视延误治疗。
正常成年人的排尿行为存在一定的生理标准:每日排尿次数为4~7次,夜间0~1次,每次尿量200~400毫升,全天尿量总计1000~2000毫升,排尿时无疼痛或灼热感,尿液颜色为淡黄色且清澈透明。当排尿行
为偏离此标准时,应引起警觉,尤其是以下三类排尿异常信号。
第一,排尿次数的异常包括尿频和少尿。尿频并非简单的频繁上厕所,而是指排尿间隔时间短于2小时,或夜间起床排尿次数超过2次(医学上称为“夜尿症”)。中老年男性频繁夜尿可能是前列腺增生压迫尿道所致,而女性若伴有尿频、尿急,并在咳嗽或打喷嚏时出现漏尿,可能是压力性尿失禁,与盆底肌松弛有关。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无症状尿频,即在未大量饮水或无尿痛的情况下,尿频突然增加,可能是糖尿病的早期表现,或是肾脏浓缩功能下降的征兆,需及时检查肾功能。
少尿情况更为严重,24小时尿量少于400毫升为少尿,少于100毫升为无尿,这通常意味着肾脏滤过功能受损。例如,有患者因感冒过量服用含有非甾体抗炎成分的复方感冒药,导致少尿,最终确诊为药物性肾损伤。此外,严重脱水、心力衰竭、肾结石堵塞输尿管等亦可导致少尿,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发展为急性肾衰竭。
第二种是“排尿感受异常”,以尿痛、尿急、尿不尽为典型。不少患者说“一有尿意就忍不住,排尿时像有东西扎着疼”,这多是尿路感染。女性因尿道短、离肛门近,易被大肠杆菌侵袭引发膀胱炎;男性尿痛伴尿道口分泌物,可能是尿道炎,需排查细菌或支原体感染。但尿痛不全是感染,曾有患者因“排尿刺痛”就诊,查出膀胱结石——结石摩擦膀胱黏膜,排尿时移动刺激尿道,就会产生刺痛,严重时还会出现血尿。
尿不尽感也很常见,排尿后总觉得没排干净,除了前列腺增生,还可能是膀胱过度活动症(膀胱肌肉不稳定,少量尿液也会频繁收缩),或慢性前列腺炎(年轻男性长期久坐、熬夜、饮酒易诱发,致尿道括约肌功能紊乱)。
第三,尿液本身的异常。尿液呈浓茶色可能与肝胆问题相关,如肝炎、胆囊炎发作时尿色加深。洗肉水色或红色的“肉眼血尿”是危险信号,可能与膀胱癌、肾癌相关(常表现为无痛性血尿,易被忽视),也可能是尿路感染或结石所致,需注意,吃太多胡萝卜会让尿变黄,服用利福平会让尿呈橙红色,停止摄入后颜色会恢复,可与病理性尿色区分。
此外,尿液若出现细密、久不消散的泡沫(像啤酒沫),可能是蛋白尿——肾脏滤过功能受损,蛋白质漏入尿液就会产生泡沫,长期忽视可能发展为慢性肾衰竭。
面对排尿异常,患者应避免自行服用消炎药或忍耐,这两种做法均可能掩盖病情或加重问题。正确的做法是记录排尿日记,包括每日饮水量、排尿次数、尿量、尿色及是否有疼痛、尿急等症状,并及时就医。通过尿常规检查(检测白细胞、红细胞以提示感染或血尿)、泌尿系超声(检查结石、前列腺增生)、肾功能检查(评估肾脏功能)等手段明确病因,实现早期干预和治疗。
排尿作为身体代谢的重要环节,排尿异常实际上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呼吁公众主动维护自身健康,防止小问题演变成大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