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11月04日 星期二
拍片辐射会致癌吗?放射科医生教你科学应对医疗辐射

2025-06-27

作者:曲辉 四川省南充市西充县人民医院 1056次浏览[发表证书]

当医生建议进行X光、CT等影像检查时,患者常因“辐射致癌”的担忧而犹豫不决。事实上,医疗辐射的致癌风险与辐射剂量、检查类型、个体差异密切相关。本文将从科学原理出发,结合放射科医生的防护经验,解析医疗辐射的真实风险,并提供实用的防护策略。

1.医疗辐射的致癌机制:剂量决定风险

医疗辐射属电离辐射,能量可穿透人体组织,电离细胞内水分子,产生羟基自由基等,直接或间接损伤DNADNA双链断裂(DSB)损伤最重,未及时修复或致基因突变、染色体易位,增加患癌风险。不过,UNSCEAR指出,单次辐射剂量超100毫西弗,人体患癌概率才会显著上升。而常见医疗检查的辐射剂量远低于此阈值:

胸片:0.1 mSv(相当于10天自然背景辐射);低剂量胸部CT1~2 mSv(肺癌筛查专用,剂量更低);头颅CT2 mSv(相当于8个月自然背景辐射)。

2.特殊人群需重点防护:儿童与孕妇的辐射敏感性

儿童的组织器官处于快速发育期,细

胞分裂活跃,对辐射更敏感。例如,新生儿骨髓含量占体重的1.3%,且均为红骨髓,辐射敏感性是成人的10倍以上。研究表明,儿童接受1次腹部CT的辐射剂量,可能使其终身患癌风险增加约0.1%,而这一风险在成人中可忽略不计。孕妇的辐射防护同样关键,胎儿在孕早期(0~8周)对辐射最敏感,单次腹部CT的胎儿辐射剂量可达20~50 mSv,可能增加胎儿畸形或儿童期癌症风险。因此,孕妇应避免非必要的辐射检查,如必须进行,需严格评估风险收益比。

3.放射科医生的“防护三原则”:时间、距离、屏蔽

1)时间原则:医务人员通过优化操作流程减少辐射暴露。例如,CT扫描时,医生会在定位像阶段精准确定扫描范围,避免重复扫描;介入手术中,医生会通过“踩闸-曝光”的间歇操作模式,将单次曝光时间控制在0.5秒以内。

2)距离原则:辐射剂量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例如,当医生与辐射源的距离从1米增加到2米时,辐射剂量可降低至原来的1/4。因此,CT操作室通常设置铅玻璃观察窗,医生通过远程控制台操作设备,与患者保持2~3米的安全距离。

3)屏蔽原则:患者检查前会佩戴铅围脖(保护甲状腺)、铅围裙(保护性腺),这些防护用具可将敏感器官的辐射剂量降低80%~90%。对于儿童,医院会使用儿童专用铅衣,其铅当量(0.25mm)低于成人标准(0.5mm),以平衡防护效果与舒适度。

4.患者应对医疗辐射的实用指南

1)检查前:权衡利弊,优化方案。

①必要性评估:与医生充分沟通,明确检查目的。例如,疑似肺炎时,优先选择胸片而非CT;膝关节损伤首选MRI而非CT。②低剂量技术:选择低剂量CT(如肺癌筛查CT剂量可低至1 mSv),或使用迭代重建算法降低图像噪声,减少辐射剂量。③替代方案:超声、MRI等无辐射检查可替代部分X线/CT检查。例如,乳腺检查中,超声对年轻女性的敏感性优于钼靶X线。

2)检查中:配合操作,减少重复。

①去除金属物品:衣物上的金属扣、项链等可能产生伪影,导致重复扫描。例如,胸部CT检查前需摘除文胸中的金属钢圈。

②保持静止:突然移动可能造成图像模糊,需重新扫描。例如,头部CT需保持头部静止10秒,儿童可由家长协助固定。

3)检查后:监测剂量,长期管理。

①记录辐射史:保存检查报告,便于医生评估累积剂量。例如,儿童若累计剂量超过50 mSv,需谨慎安排后续检查。②增强免疫力:辐射可能短暂抑制白细胞,检查后可适量补充维生素C、蛋白质,促进细胞修复。

5.结语:理性看待医疗辐射,守护健康不恐慌

医疗辐射是现代医学的“双刃剑”,其风险远低于诊断收益。通过科学选择检查类型、严格遵循防护原则、加强个体化管理,可最大限度降低潜在危害。正如放射科医生常说的:“我们不会让患者接受不必要的辐射,但也不会因恐惧辐射而延误治疗。”理性看待医疗辐射,才是对健康真正的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