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11月04日 星期二
老年人吞咽弱易呛?吃饭时坐直身子,选软烂食材、小口慢咽更安全

2025-06-27

作者:罗凌玉林市第三人民医院 719次浏览[发表证书]

对吞咽功能减弱的老年人来说,吃饭不再是简单的“饱腹”,而是需要格外留意的“安全关卡”。吞咽弱看似只是“吃慢点”的小事,实则可能引发呛咳、误吸,甚至导致吸入性肺炎——临床数据显示,老年人群中因吞咽弱引发的吸入性肺炎病死率可达20~30%。很多照护者容易忽视吞咽问题,直到老年人频繁呛咳、反复感冒才察觉异常。其实,只要掌握“坐直身子”“选软烂食材”“小口慢咽”这三个核心方法,就能大幅降低吞咽风险,让老年人吃得安全又安心。

“吃饭坐直”是预防呛咳的首要前提,看似简单却常被忽视。不少老年人习惯半躺在床上或靠在沙发上吃饭,觉得这样更舒服,却不知这种姿势会让食管与气管的角度变窄,食物容易顺着咽喉滑入气管。正常吞咽时,身体坐直能让咽喉部肌肉保持自然放松,食管处于顺畅的“垂直通道”状态,食物可借助重力顺利下行,减少滞留和误吸的可能。正确的坐姿有明确标准:老年人应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上半身保持直立,头部略微前倾(类似“低头吃饭”的自然姿势),双脚平踩地面,膝盖与髋关节呈90°角。若老年人行动不便需卧床进食,也不能完全平躺,需用枕头将上半身垫高至45°以上,同时在背后垫软枕固定姿势避免身体下滑。

选对食材是降低吞咽难度的关键,“软烂、易嚼、不粘黏”是核心原则。老年人吞咽肌肉力量减弱,坚硬、多刺、黏性大的食物(如坚果、鱼刺、汤圆)容易卡在咽喉,或黏附在食管壁上引发呛咳;而过于稀的流质食物(如清汤、果汁)则可能因流速过快,来不及被吞咽肌肉控制就滑入气管。因此,食材选择需兼顾“易吞咽和“有营养”,在保证口感软烂的同时,满足身体所需的营养。

具体食材选择可参考这几类:主食优先选软烂的粥品(如小米粥、蔬菜粥)、软面条、蒸南瓜、土豆泥等,避免干米饭馒头等需用力咀嚼的食物;蛋白质类可将鸡肉、鱼肉、猪肉等煮熟后撕成细丝或打成肉糜,制成肉丸汤、豆腐蒸蛋(豆腐需切小块),鸡蛋可做成蛋羹而非煎蛋;蔬菜要选纤维细软的种类,如冬瓜、胡萝卜(蒸熟后压软)、菠菜(切碎煮烂),避免芹菜、韭菜等粗纤维蔬菜;水果可选择香蕉、火龙果(去籽)等软质水果,或蒸熟的苹果(更易消化),避免橙子、梨等带籽或需啃咬的水果。

“小口慢咽”是吞咽过程中的“安全保障”,很多呛咳事故都源于“心急吃快食”。老年人吞咽反射速度变慢,一口食物需要更长时间完成“咀嚼-吞咽-食道输送”的过程,若进食速度过快,前一口食物还未完全咽下,后一口就进入口腔,容易导致食物堆积在咽喉,引发呛咳。临床观察发现,吞咽弱的老年人每口食物咀嚼15~20次,吞咽间隔3~5秒,能显著降低误吸风险。

照护者可通过“定量+观察”辅助老年人控制进食节奏:用小勺子喂食,每口食物量控制在5~10毫升(约普通勺子的1/3),避免用大碗、大勺一次性盛太多食物;喂食时要提醒老年人“慢慢嚼,咽干净再吃下一口”,同时观察其吞咽动作--若老年人出现皱眉、仰头、咳嗽等表情,需立即停止喂食,让其喝少量温水(小口慢咽),帮助食物咽下;每吃3~5口食物,可让老年人休息片刻,做几次简单的吞咽动作(如空咽),确保咽喉部无食物残留。除了上述三个核心方法,还有一些细节能进一步提升吞咽安全。比如进食前可让老年人喝少量温水,湿润口腔和咽喉,让吞咽肌肉提前“热身”;避免在老年人情绪激动、疲劳或刚睡醒时进食,此时吞咽肌肉协调性较差,容易出现失误;若老年人佩戴假牙,需检查假牙是否松动、合适,松动的假牙可能会影响咀嚼和吞咽,甚至随食物误吞;进食后不要让老年人立即躺下,应保持坐姿或站立30分钟以上,防止胃食管反流导致食物反流至咽喉引发呛咳。对吞咽弱的老年人而言,安全进食不仅是生理需求,更是维持尊严和生活质量的重要环节。照护者无需过度焦虑,只要将“坐直身子、选软烂食材、小口慢咽融入日常饮食,再配合细致的观察和耐心的引导,就能帮助老年人避开吞咽风险让每一餐都吃得安心、舒心,在保障营养的同时,守护好老年人的健康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