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重症呼吸患者经过治疗,逐渐摆脱呼吸机的“辅助”,即将尝试自主呼吸时,撤机前的护理准备就像一场“考前冲刺”。
这个阶段的护理工作是否到位,直接决定了撤机能否成功——数据显示,做好撤机前护理准备的患者,首次撤机成功率可提升40%以上,而准备不足则可能导致撤机失败,延长住院时间,甚至加重病情。
那么,撤机前需要为患者做好哪些护理准备?
1.身体状态的“基础检修”:让器官功能“达标”
撤机本质上是患者身体功能的“重启测试”,需要呼吸、循环、神经等多个系统的协同配合。护理人员首先要做的,就是协助患者调整身体状态,为撤机打下基础。
(1)呼吸功能的“预训练”,逐步降低呼吸支持强度:在医生指导下,通过调整呼吸机参数(如降低吸氧浓度、减少通气频率),让患者的呼吸肌逐渐“找回工作节奏”。护理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胸廓起伏幅度,若出现呼吸急促(超过30次/分)或辅助肌参与呼吸(如锁骨上窝凹陷),需及时反馈医生调整训练强度。有效排痰,畅通气道:痰液堵塞是撤机失败的常见原因。每天需定时为患者翻身、拍背,配合雾化吸入稀释痰液,必要时通过吸痰管清除气道分泌物。吸痰后要观察痰液的颜色、量和性状,若出现黄脓痰,可能提示感染未控制,需推迟撤机计划。(2)循环与营养的“后勤保障”,维持稳定的循环状态:血压波动会影响呼吸功能,护理时要密切监测血压、心率,确保血容量充足(如通过静脉补液维持尿量在每小时0.5ml/kg以上),同时避免使用过量升压药——这些药物可能抑制呼吸中枢。补足营养,“充电”肌肉:呼吸肌的力量依赖充足的营养。撤机前需评估患者的营养状态,通过鼻饲或肠内营养补充蛋白质(如每天每公斤体重1.2~1.5克)和热量,避免因肌肉无力导致撤机失败。若患者有腹胀或胃残余量过多,需调整营养方案,防止误吸。(3)镇静程度的“精准调控”,逐步减少镇静药物:长期使用镇静剂会抑制呼吸肌和咳嗽反射,撤机前需在医生指导下降低剂量,让患者逐渐清醒。护理时要评估患者的镇静深度(如通过睁眼、握手等反应判断),既避免镇静过深影响自主呼吸,也防止镇静过浅导致患者躁动、耗氧量增加。
2.环境与流程的“细节排查”:为撤机“扫清障碍”
撤机过程中任何一个细节疏漏都可能导致失败,护理人员需要提前排查环境、管路、应急设备等,确保流程顺畅。
(1)管路与设备的“安全检查”,精简管路,减少干扰:撤机前需检查气管插管是否通畅、固定是否牢固,移除不必要的管路(如多余的静脉通路),避免管路缠绕影响患者活动。同时确认吸痰管、氧气装置等备用物品是否齐全,放置在伸手可及的位置。(2)备好“应急预案”:撤机时可能出现呼吸衰竭加重,需提前准备好呼吸机(调试至备用状态)、简易呼吸器、抢救药品等。护理人员要熟悉应急流程,一旦患者出现严重缺氧(血氧饱和度低于85%)或呼吸暂停,能立即协助医生重新连接呼吸机。(3)环境的“舒适调整”,营造安静氛围:撤机时需减少病房噪音(如降低监护仪报警音量、避免人员频繁走动),保持光线柔和,让患者在相对放松的环境中尝试自主呼吸。
3.撤机前的“最后评估”:确认“万事俱备”
在正式撤机前,护理人员需协助医生完成一系列评估,确认患者已达到撤机条件,这些指标包括:
(1)自主呼吸频率稳定(通常低于30次/分);(2)吸氧浓度降至40%以下时,血氧饱和度仍能维持在90%以上;
(3)咳嗽有力,能自主排痰;循环稳定(血压、心率波动不超过基础值的20%);(4)意识清醒或轻度镇静,能配合简单指令。
只有当这些指标全部达标,且患者身体、心理、环境等准备工作就绪,才能启动撤机流程。
4.结语:撤机准备,是技术更是关怀
撤机前的护理准备,看似是一系列操作的叠加,实则是对患者身体状态、心理需求和医疗细节的全面考量。从呼吸肌的“功能训练”到心理上的“信心建设”,从设备的“安全排查”到环境的“舒适调整”,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护理人员的专业与细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