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咳嗽时发现痰中带血,或是出现咳鲜红色血痰时,很多人会瞬间陷入恐慌——我是不是得了什么“大病”的信号?会不会有生命危险?其实,这种情况在医学上被称为“咯血”。咯血是指喉及喉以下呼吸道任何部位的出血经口腔排出。它可能是呼吸道黏膜轻微损伤的表现,也可能隐藏着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肺癌等严重疾病。所以正确面对咯血,积极、科学的诊疗可以帮助您早日康复。
第一步:先分清“是不是咯血”,别和这些情况搞混
咯血最容易和另外两种出血混淆,判断错了可能耽误处理:
和呕血区分:呕血是胃里的血(比如胃溃疡出血),颜色多为暗红色或咖啡色,常伴随恶心、呕吐,血里可能混有食物残渣;而咯血是呼吸道的血,颜色鲜红,常和痰液混合,伴随咳嗽、胸闷。
和鼻咽喉出血区分:鼻子、咽喉发炎或干燥时,血液可能从鼻腔后流到口腔,吐出来看似“咯血”。这类出血多为点滴状,用纸巾擦拭鼻腔或仰头漱口后,出血通常会停止,且没有咳嗽、胸闷等呼吸道症状。
第二步:根据咯血量,评估咯血严重程度,正确处理。
医学上根据24小时咯血量,把咯血分为“少量、中量、大量”。
1.少量咯血:<100ml(大概小半杯一次性纸杯的量):这个时候别慌,先做好“自我防护”:立刻休息:停止工作、做家务、运动等所有活动,保持情绪放松。暂时不吃东西、不喝水,尤其避免热饮。收集标本:最好准备一个干净杯子把咳出的痰和血收集起来(方便医生判断出血量),及时就医:即使只出现一次痰中带血,也建议24小时内去医院呼吸科就诊。因为“少量反复咯血”可能是肺癌、肺结核的早期信号,比如长期吸烟的人、有结核病史的人,更不能掉以轻心。
2.中等量咯血:100~500ml(大概1~2个纸杯的量):当咯血明显增多(比如一次咳出十几毫升血),除了做好少量咯血的事项,还要重点预防“血液堵塞气 道”:调整体位:如果知道自己哪侧肺有问题就向患侧侧卧,让出血侧的肺朝下,避免血液流到健侧肺;如果不清楚哪侧患病,就保持“前倾坐位”,这样能让血液顺着重力流出,减少误吸。紧急就医:立即拨打120,或让家人开车送医,路上保持前倾坐位,避免颠簸。
3.大量咯血:>500ml,或1次咯血量>100ml以上:这时候随时可能因“窒息”或“失血性休克”危及生命,必须立即抢救。这3步“救命操作”必须立刻做:
第一时间“开放气道”:让患者保持“俯卧位”(脸朝下趴在床上或地上),头偏向一侧,下巴贴近地面,双手放在身体两侧。如果患者已经失去意识,立刻抬起下巴,清除口腔里的血块,同时大声呼喊患者,判断意识是否清醒。
呼叫急救:让身边的人立即拨打120,明确告知患者正在大量咯血,需要急救人员携带“气管插管设备”。
避免“致命误区”:不要给大量咯血的患者喂水、喂药,不要让患者平躺或仰头,也不要用力摇晃患者。
第三步:就医后,医生会怎么“找原因、治咯血”?
很多人担心:“咯血是不是一定是肺癌?”其实不然,咯血的病因有很多种,在我国,最常见的原因主要是肺结核、支气管扩张、支气管肺癌、肺脓肿。其中青少年多见于肺结核和支气管扩张,老年人则多见于肺结核和支气管肺癌。大咯血多见于支气管扩张、空洞性肺结核、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及心源性肺水肿。医生会通过胸部CT、抽血检验等措施找到根源。同时通过药物治疗、支气管动脉栓塞(BAE)、外科手术等方式治疗。只有治好原发病,才能彻底避免咯血复发。
最后想告诉大家:咯血不是“绝症信号”,很多时候只要发现及时、处理正确,都能顺利康复。但最怕的是“忽视”(比如把痰中带血当成“上火”,拖延就医)或“慌乱”(比如大量咯血时平躺,导致窒息)。遇到咯血时“慌而不乱、快就医”,就能最大程度降低风险,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