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随着气温的升高和湿度的增加,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速度显著加快,为食源性疾病的爆发提供了温床。作为卫生管理人员,了解夏季高发食源性疾病的成因、类型、症状以及应对策略,对于保障公众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这些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1.夏季食源性疾病高发的原因
(1)微生物快速繁殖:当环境温度达到30℃~37℃时,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等常见食源致病菌会以惊人的速度繁殖。例如,在37℃的环境中,大肠杆菌每20分钟就能繁殖一代,原本少量的细菌在几小时内就可能达到致病数量。剩菜剩饭、肉类熟食等在常温下放置超过2小时,就可能滋生大量细菌。(2)食物易腐败变质:夏季空气湿度大,水果、蔬菜表面容易附着水分,为霉菌生长创造了条件。同时,肉类、海鲜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在高温下脂肪氧化速度加快,蛋白质也容易分解,产生酸臭等腐败气味。即使是密封包装的食品,在高温环境下储存不当,也可能出现胀袋、变质现象。(3)不良饮食习惯:夏季人们偏爱生冷食物,如生鱼片、凉拌菜、冰淇淋等,这些食物若未经彻底清洗或加工处理,很容易被寄生虫、细菌污染。此外,街头夜市的烧烤、大排档等,由于食材来源复杂、加工环境简陋,卫生条件难以保障,增加了食源性疾病的感染风险。
2.夏季常见食源性疾病类型及症状
(1)细菌性食源性疾病:这是夏季最为常见的食源性疾病类型,主要由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引起。患者通常在进食后几小时内发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严重者可能伴有发热、脱水,甚至危及生命。(2)病毒性食源性疾病:诺如病毒、甲肝病毒等也是夏季常见的食源性病毒。感染后,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尤其是儿童和老人,患病风险更高,症状也可能更严重。甲肝病毒主要通过被污染的食物和水传播,感染后会导致甲型肝炎,对肝脏功能造成损害。(3)寄生虫食源性疾病:夏季人们喜欢食用淡水鱼虾、螺类等,这些食材若未煮熟煮透,可能携带肝吸虫、肺吸虫、姜片虫等寄生虫。这些寄生虫通过被污染的食物进入人体,对人体组织和器官造成损害。(4)真菌毒素食源性疾病:夏季气温高、湿度大,这种环境非常有利于真菌的繁殖和产毒。若食用发霉的花生、玉米、坚果或腐烂的水果,则可能导致肝脏损伤、神经系统中毒等后果。(5)有毒动植物性食源性疾病:一些动植物本身含有毒素,如果误食或食用方法不当,就会引发食源性疾病。如毒蘑菇中毒、发芽土豆中毒、未煮熟的四季豆中毒等。
3.应对策略
作为卫生管理人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预防和控制夏季食源性疾病的发生:(1)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加大对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监管力度,确保食品来源可追溯,加工过程符合卫生标准。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提高违法成本。(2)提高公众食品安全意识:通过媒体宣传、社区讲座等方式,普及食品安全知识,提高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3)改善食品加工环境:对于街头夜市、大排档等食品加工场所,应加强卫生管理,改善加工环境。要求经营者配备必要的卫生设施,如洗手池、消毒柜等,并定期对场所进行消毒处理。(4)加强饮用水安全管理:确保饮用水的安全是预防食源性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应加强对饮用水的监测和管理,确保水质符合卫生标准。
4.个人防护措施
除了上述管理措施外,个人也应采取以下防护措施来预防食源性疾病:
(1)保持清洁:在加工食物前、吃饭前、上厕所后,都要用肥皂和流动水彻底洗手。保持厨房和餐具的清洁卫生。(2)生熟分开:在处理食材时,要将生食和熟食分开存放和处理,避免交叉污染。使用不同的刀具、砧板和容器来分别处理生食和熟食。(3)彻底加热:烹饪食物时要确保彻底加热至中心温度达到75℃以上,特别是肉类、海鲜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避免食用生冷食物或未煮熟的食物。(4)安全储存:将食物存放在适当的温度下,避免食物在常温下长时间放置。剩菜剩饭要及时放入冰箱冷藏,并在24小时内食用完,再次食用前要彻底加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