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切开术(简称“气切”)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操作,用于帮助无法自主呼吸或长期需要机械通气的患者维持气道通畅。然而,长期插管会增加感染风险,尤其是肺部感染(如肺炎)或切口部位感染。因此,科学的护理对预防感染至关重要。本文将详细介绍长期插管患者如何通过正确的护理措施降低感染风险。
1.为什么气管切开容易引发感染?
气管切开后,人体的天然气道防御机制(如鼻毛、黏液和咳嗽反射)被部分破坏,外界细菌更容易侵入下呼吸道。此外,插管本身可能成为细菌滋生的温床,如果护理不当,可能导致以下几种感染:肺部感染(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由于插管直接进入气管,细菌可能通过插管进入肺部。切口感染:气管切开处的皮肤伤口如果未妥善清洁,可能发生局部感染。支气管炎或气管炎:长期插管刺激气管黏膜,增加炎症风险。因此,预防感染的关键在于保持气道清洁、减少细菌滋生,并加强日常护理。
2.如何预防感染?关键护理措施
(1)保持气道湿润。正常情况下,鼻腔和上呼吸道会对吸入的空气加湿、加温,但气管切开后,空气直接进入气管,容易导致痰液黏稠、结痂,增加感染风险。因此,护理时需注意:使用湿化装置:如人工鼻(湿热交换器)或雾化器,保持吸入空气的湿度。定期滴注生理盐水:如果痰液黏稠,可用无菌生理盐水滴入气管,帮助稀释痰液。(2)严格无菌操作,避免交叉感染。洗手!洗手!洗手!护理前后必须用肥皂或消毒液彻底洗手,避免将细菌带入气道。使用无菌物品:吸痰管、纱布、生理盐水等必须一次性使用或严格消毒。定期更换气管套管:根据医生建议,按时更换内套管并彻底清洁消毒。(3)正确吸痰,减少细菌滋生。痰液积聚会滋生细菌,因此要及时清除,但操作不当反而会增加感染风险:吸痰前先给氧:避免因吸痰导致缺氧。动作轻柔:避免过度刺激气管黏膜,造成损伤。控制吸痰频率:过于频繁的吸痰可能损伤黏膜,一般每2~4小时评估一次,按需吸痰。(4)切口护理:保持清洁干燥。气管切开的伤口(造口)需要特别护理:每日清洁消毒:用无菌生理盐水或医生推荐的消毒液清洁造口周围皮肤。避免摩擦:固定气管套管的系带不宜过紧或过松,防止皮肤破损。观察感染迹象:如发红、肿胀、渗液或异味,应及时就医。(5)口腔护理不可忽视。即使气管切开,口腔细菌仍可能下行感染气道:每日刷牙或口腔清洁:使用软毛牙刷或纱布清洁口腔,特别是卧床患者。避免误吸:进食时抬高床头,防止食物或唾液进入气管。(6)营养支持:增强免疫力。长期插管患者往往因进食困难导致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更易感染:选择高蛋白、高热量饮食:如牛奶、鸡蛋、瘦肉泥等,必要时采用鼻饲或静脉营养。补充维生素C和锌:有助于增强免疫力和伤口愈合。(7)环境管理:减少病原体。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开窗通风,但避免直接吹风。使用空气净化器:减少空气中的灰尘和细菌。限制探视:避免过多人员接触,降低交叉感染风险。
3.警惕感染信号,及时就医
即使护理得当,感染仍可能发生,因此要密切关注以下症状:
发热或寒战:可能提示肺部或全身感染。痰液变化:如颜色变黄、变绿,或带有血丝。切口异常:红肿、疼痛、渗脓。呼吸急促或血氧下降:可能预示肺炎或气道阻塞。一旦出现上述情况,应立即联系医生,避免感染加重。
4.总结:科学护理是关键
气管切开患者的感染风险较高,但通过正确的护理措施,可以显著降低感染概率。核心要点包括:保持气道湿润,避免痰液淤积;严格无菌操作,防止交叉感染;正确吸痰,减少黏膜损伤;每日清洁切口,保持干燥;加强营养,提高免疫力。长期插管患者的护理需要耐心和细心,家属和护理人员应接受专业培训,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日常护理。只有这样,才能帮助患者减少感染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记住:预防胜于治疗,科学的护理是长期插管患者健康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