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11月02日 星期日
预防外科术后感染的实用指南

2025-07-11

作者:庞娟达州市达川区人民医院(达州市第三人民医院)1037次浏览[发表证书]

外科手术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但术后感染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能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甚至威胁患者生命。据统计,全球约5%~10%的手术患者会发生术后感染,其中部分感染可通过科学的预防措施避免。作为外科护理人员,掌握术后感染的预防策略至关重要。

1.术前预防措施

1)患者评估与准备。术前全面评估患者的感染风险是预防术后感染的第一步。重点关注以下因素:基础疾病:糖尿病、肥胖、免疫功能低下(如HIV、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患者感染风险较高,需提前优化健康状况。皮肤状况:检查手术部位是否有破损、感染或定植菌(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必要时进行去定植处理。营养状态:低蛋白血症或营养不良患者伤口愈合能力差,应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

2)皮肤准备。术前沐浴:建议患者在手术前晚使用含氯己定的抗菌皂沐浴,减少皮肤细菌负荷。备皮管理:避免使用剃刀剃毛,以免造成微小伤口增加感染风险; 必要时使用电动剪毛器或脱毛剂。消毒剂选择:术区皮肤消毒推荐使用2%氯己定酒精溶液,其抗菌效果优于碘伏。

3)预防性抗生素使用。适应症:清洁-污染手术(如胃肠道、泌尿生殖道手术)及植入物手术需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给药时机:应在切皮前30~60分钟(万古霉素需提前2小时)静脉输注,确保组织中药物浓度达到有效水平。疗程:通常单剂即可,手术时间超过

3小时或出血量>1500ml时需追加一剂。

2.术中感染控制

1)手术室环境管理。空气净化:层流手术室可降低空气细菌浓度,尤其适用于关节置换等无菌要求高的手术。人员限制:减少手术室内人员流动,避免不必要的交谈,降低飞沫污染风险。

2)无菌技术严格执行。器械灭菌:所有手术器械必须经过高压蒸汽灭菌或低温等离子灭菌,确保无菌状态。手术团队着装:穿戴无菌手术衣、手套、口罩及帽子,术中手套破损需立即更换。

3)手术操作优化。减少组织损伤:精细操作避免过度牵拉或 电灼,减少坏死组织形成(细菌易滋生)。缩短手术时间:手术时间每延长1小时,感染风险增加约10%,团队需高效配合。术中保温:低体温可导致血管收缩、免疫功能下降,维持患者体温≥36℃。

3.术后感染预防与监测

1)切口护理。敷料选择:术后24~48小时使用无菌敷料覆盖,渗液较多时可选用吸收性敷料。更换频率:若无渗液或污染,可延长敷料更换时间;接触切口前必须洗手或消毒。观察指标:每日检查切口是否出现红肿、渗液、疼痛加剧或发热,警惕感染早期征象。

2)引流管管理。尽早拔除:引流管留置时间越长,感染风险越高,一般24~48小时后评估拔管指征。无菌操作:更换引流袋时严格消毒接口,避免逆行感染。

3)早期活动与呼吸训练。预防肺部感染:鼓励患者术后深呼吸、咳嗽排痰,必要时使用激励式肺量计。预防深静脉血栓:早期下床活动可减少血栓形成,降低继发感染风险。

4)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无明确感染证据时, 术后无需长期使用抗生素,以免导致耐药菌产生。目标治疗:若发生感染,应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

4.特殊人群的感染预防

1)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术前术后监测血糖,目标空腹血糖<7.8mmol/L,餐后血糖<10mmol/L。切口保护:糖尿病患者的伤口愈合延迟,需加强观察和护理。

2)肥胖患者。皮下脂肪管理:肥胖患者切口脂肪液化风险高,可考虑预防性使用负压伤口疗法。

3)老年患者。免疫功能监测:老年人免疫功能下降,需加强营养支持和感染筛查。

5.总结

术后感染的预防需要多学科协作,贯穿围手术期全程。通过术前风险评估、术中严格无菌操作和术后精细化护理,可显著降低感染发生率。外科护理人员应不断更新知识,落实感染防控措施,为患者安全保驾护航。同时,医疗机构应定期开展感染防控培训,确保所有医护人员掌握标准操作流程,共同构建安全的手术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