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又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全球范围内致死率最高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它是由于冠状动脉(为心脏供血的主要血管)发生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阻塞,进而引发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的一种疾病。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有17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其中冠心病占很大比例。冠心病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早期识别其预警信号,并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发病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冠心病的发病机制
冠心病的核心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健康的冠状动脉内壁光滑,血液流通顺畅。然而,当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俗称“坏胆固醇”)过高时,它们会在血管壁沉积,逐渐形成脂质斑块。这些斑块会引发慢性炎症反应,导致血管壁增厚、硬化,最终使血管腔狭窄,血流减少。在某些情况下(如情绪激动、剧烈运动),斑块可能突然破裂,引发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完全堵塞血管,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即“心梗”)。
2.冠心病的预警信号
冠心病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但随着病情发展,患者会出现以下典型表现:
(1)心绞痛(胸痛)。稳定型心绞痛:通常在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发作,表现为胸部压迫感、闷痛或烧灼感,持续数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不稳定型心绞痛:疼痛更剧烈,持续时间更长,甚至在静息时发作,提示斑块不稳定,可能很快发展为心肌梗死。(2)不典型症状(易被忽视)。部分患者(尤其是女性和老年人)可能没有典型胸痛,而是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易误诊为胃病);左肩、左臂或下颌放射性疼痛;呼吸困难、乏力;恶心、出汗。(3)急性心肌梗死的征兆。如果出现以下症状,需立即就医:剧烈胸痛,持续超过15分钟不缓解;濒死感、大汗淋漓;恶心、呕吐;意识模糊或晕厥。
3.哪些人是冠心病的高危人群?
以下因素会增加冠心病的发病风险:
(1)不可控因素。年龄:男性>45岁,女性>55岁(绝经后风险上升);性别: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但女性绝经后风险增加;家族史:父母或兄弟姐妹有早发冠心病(男性<55岁,女性<65岁)。(2)可控因素(可通过干预改善)。高血压:长期高压血流冲击血管壁,加速动脉硬化;高血脂:LDL-C过高促进斑块形成;糖尿病:高血糖损害血管内皮;吸烟:尼古丁损伤血管,加速动脉硬化;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缺乏运动:久坐不动导致代谢异常;长期精神压力:应激激素升高,损害心血管。
4.冠心病的防治策略
冠心病是可防可控的疾病,关键在于早期干预和长期管理。
(1)生活方式干预。健康饮食:减少饱和脂肪(动物油、肥肉)和反式脂肪(油炸食品);增加膳食纤维(全谷物、蔬菜、水果);适量摄入Omega-3脂肪酸(深海鱼、坚果);控制盐摄入(每日<5g),避免高血压;规律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快走、游泳);戒烟限酒:吸烟者冠心病风险增加2~4倍,应彻底戒烟;男性每日酒精摄入≤25g,女性≤15g;控制体重:BMI控制在18.5~24,腰围达标。(2)药物控制。降脂药:他汀类(如阿托伐他汀)降低LDL-C;降压药:ACEI/ARB(如依那普利、氯沙坦)保护血管;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预防血栓(需医生评估后使用);控制血糖:糖尿病患者需严格管理血糖。(3)血运重建治疗对于严重狭窄的患者,医生可能建议:支架植入术(PCI):通过导管放置支架,撑开狭窄血管;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取自身血管“搭桥”,绕过堵塞段。(4)定期体检与监测40岁以上人群:每年测血压、血脂、血糖;冠心病患者:定期复查心电图、心脏超声,必要时做冠脉CTA或造影。
5.总结
冠心病并非不可预防,关键在于早期识别危险信号并采取科学干预。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规律运动、戒烟限酒)是基石,而药物和手术手段可有效控制病情进展。如果出现胸痛、胸闷等不适,务必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
心脏是人体的“发动机”,只有保持冠状动脉畅通,才能让生命之泵持久有力地跳动。从今天开始,关注心脏健康,远离冠心病威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