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11月03日 星期一
血液里的“化学密码本”:生化检验如何用酶和蛋白“说话”?

2025-08-08

期次:32期版号:34作者:周富春成都长江医院 检验科 744次浏览[发表证书]

当您在医院看着护士将针头刺入静脉血管,红色的血液流入采血管时,或许从未想过——这管看似普通的血液里,却藏着一本记录身体状态的“化学密码本”。而生化检验,就是解读这本密码本的“翻译官”,它依靠血液中的酶与蛋白质,悄悄“说出”我们内脏器官的健康秘密。

肝脏会合成白蛋白,心脏肌肉细胞里藏着肌酸激酶,胰腺则会释放淀粉酶等等,每个器官都有专属的“酶蛋白名片”,一旦这些器官受损,对应“名片”的数量就会发生异常,如同密码本出现错漏,等待生化检验去识别。

酶,是生化检验中最灵敏的“器官警报器”。它们就像身体里的“微型工人”,负责催化各种化学反应,且大多“定居”在特定器官内,很少大规模进入血液。一旦器官细胞受损破裂,这些“工人”就会被迫逃离“工作岗位”,涌入血液,导致血液中酶的含量飙升——这便是器官发出的“求救信号”。最典型的例子是肝脏的“专属警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正常情况下,90%以上的ALT都“驻守”在肝细胞内,血液中含量极低。可当病毒感染、酒精损伤或药物中毒等导致肝脏细胞受到损伤时,大量ALT会不同程度的进入血液,使其浓度在几小时内升高几倍甚至数十倍。

医生看到这个“信号”,就能第一时间判断肝脏可能出现了炎症。类似的还有胰腺中的“警报器”——淀粉酶,当胰腺发炎时,胰腺泡细胞受到损伤导致破裂,其中含有的淀粉酶会释放到血液中,一般在发病后2~12小时开始升高,24小时达到高峰,48小时后又开始下降。血淀粉酶升高的程度与胰腺炎的严重程度并不一定成相关。

与酶的“警报功能”不同,蛋白质更像生化检验中的“器官状态报告员”,它们的含量变化直接反映器官的功能强弱。比如肝脏合成的白蛋白,是血液中含量最高的蛋白质,承担着维持血管内水分平衡、运输激素和药物的重要任务。当肝脏合成功能下降(如肝硬化)时,血液中白蛋白

含量会逐渐降低,就像工厂减产导致“产品库存不足”,医生就能通过这个“报告”判断肝脏的合成能力是否受损。

还有被称为“心脏杀手信号”的肌钙蛋白,它是心肌细胞特有的蛋白质,正常情况下血液中几乎检测不到。可当心肌细胞因心梗缺血坏死时,肌钙蛋白会逐步释放到血液中,在发病3~6小时后就能被检测到,且浓度高低与心肌坏死面积直接相关,它就像心脏细胞破裂后留下的“碎片”。如我院20251014ICU收治入院的病人:杨某某,临床诊断急性心肌埂死,肌钙蛋白I检验结果1.450ng/ml(参考范围0~0.4ng/ml),属于危急值,向医生清晰展示心脏受损的严重程度。

此外,肾脏的“健康指标”尿素氮和肌酐,虽不属于蛋白质,却与蛋白质代谢密切相关:当肾功能下降,无法及时排出这些代谢废物时,它们在血液中的含量会升高,成为肾脏“工作效率下降”的直接证据。

生化检验解读“密码”的过程,并非

简单的“数数”,而是一套精密的“信号分析系统”。检验科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能使加入血液中的目标酶(或蛋白质)与检测试剂发生一系列特异性反应,仪器会通过检测反应后液体的颜色深浅、透光强度等,换算出酶或蛋白质的具体含量,再与“参考范围”对比,判断指标是否异常。更重要的是,医生会结合多种“密码信号”综合判断。

比如一个患者出现腹痛,若淀粉酶和脂肪酶同时升高,大概率是胰腺炎;若同时伴有ALT升高,则可能是胆道疾病引发的肝脏损伤。这些指标相互印证,让“密码解读”更精准,避免单一指标异常导致的误判。

如今,随着生化检验技术的不断发展,这本“化学密码本”的解读越来越精细。下次再做生化检验时,或许你会对那管血液多一份敬畏:它不是普通的血液,而是一本写满身体秘密的“密码本”,正等待着通过多种类似酶与蛋白质的“语言”,更多的向我们诉说健康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