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11月02日 星期日
全麻后会“断片”,是大脑完全停止工作了吗?

2023-12-17

作者:岳泽民 巴中嘉禾妇儿医院5154次浏览[发表证书]

手术结束后,不少患者醒来会对术中过程毫无记忆,这种类似醉酒的“断片”感,常让人疑惑:全麻时大脑是不是彻底停止工作了?事实上,现代医学证实,全麻后的“断片”并非大脑“全面罢工”,而是药物调控下的“精准分工”,维持生命的核心功能始终稳定。下面从4个维度,拆解全麻与大脑工作的关系。

1  “断片”的本质:记忆系统被“临时阻断”,而非大脑无活动

很多人将“记不住”等同于“没经历”,但全麻后的“断片”,核心是大脑记忆形成通路被暂时抑制,而非完全不接收外界信号。

大脑的记忆形成是一套完整流程:外界信号(如声音、触觉)先传递到大脑皮层,再输送到“记忆加工厂”海马体,将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最后存到大脑皮层特定区域。而全麻药物(如丙泊酚、咪达唑仑)会精准作用于海马体及相关神经通路,让这套“加工流程”暂时停滞。

这就像手机拍摄时,镜头(大脑皮层)能捕捉画面,但存储功能(海马体)被关闭——没保存的内容自然无法回忆,可手机并未停止工作。临床中,部分患者全麻时能对医生“握手”指令做出微弱反应,也印证了大脑仍在处理信号,只是未转化为记忆留存。

这种“选择性遗忘”是全麻的保护机制。若大脑完整记录手术中的疼痛、器械声、操作场景,极易引发术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断片”实则为大脑筑起了“心理防护墙”。

2  大脑“核心区”永不掉线:生命功能全程稳定

判断大脑是否“完全停止工作”,关键看呼吸、心跳等基础生命功能是否正常——全麻时,负责这些功能的脑区始终“坚守岗位”。

大脑结构分工明确:大脑皮层管意识、思维、记忆等“高级功能”;小脑负责平衡与运动;脑干(中脑、脑桥、延髓)是“生命中枢”,直接控制呼吸、心跳、血压、体温。全麻药物的作用具有“选择性”:主要抑制大脑皮层和海马体等“非核心区域”,对脑干影响极小。

手术中,麻醉医生会通过监护仪实时监测心率、血压、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这些指标的稳定,就是脑干功能正常的直接体现。比如,呼吸中枢持续调控呼吸肌收缩,确保氧气进入肺部;心血管中枢根据身体需求调整心跳速度和血管收缩力度,维持血压稳定。即便患者深度全麻,这些“核心工作”也不会中断——一旦脑干功能异常,监护仪会立即报警,医生会第一时间调整药物或急救。

这如同工厂运转:全麻关闭的是“研发部”(意识)和“档案部”(记忆),但“动力车间”(呼吸、心跳)和“供电系统”(血液循环)始终运转,确保工厂不瘫痪。背后是麻醉医生对药物剂量的精准把控——根据患者年龄、体重、手术类型计算剂量,既保证患者无痛无意识,又不影响生命中枢。

3  全麻时大脑的“活动轨迹”:从“活跃”到“慢波”,全程可监测

通过脑电监测技术(如BIS脑电双频指数监测),能清晰看到全麻时大脑的活动变化——并非“一片空白”,而是有规律的“慢波活动”,进一步证明大脑未停止工作。

清醒时,大脑脑电波以“高频低幅”的α波(8-13赫兹)、β波(14-30赫兹)为主,代表神经元活跃,处理各类信息;浅睡眠时转为“低频高幅”的θ波(4-7赫兹);深度睡眠时出现δ波(0.5-3赫兹)。全麻时,脑电波变化与自然睡眠相似,但节奏更慢、更规律。

以静脉全麻药物丙泊酚为例:药物进入体内后,先抑制大脑皮层活跃性,脑电波从β波转为θ波,患者逐渐失去意识;剂量增加后,脑电波进一步转为δ波,进入深度全麻,对疼痛无反应。但无论哪种状态,脑电波都不是“直线”——直线是脑死亡的标志,而全麻时脑电波始终有规律波动,只是频率和幅度改变。

麻醉医生会根据脑电监测调整剂量:脑电波变快,提示患者可能苏醒,需增加药物;脑电波过慢,可能药物过量,需减少剂量。这种“可视化调控”,让全麻从“凭经验”走向“精准化”,也印证了大脑始终处于“有活动”状态。

4  澄清3个常见误解:为何会担心“大脑停工”?

很多人将“断片”与“大脑停工”画上等号,源于3个认知偏差,需逐一澄清。

第一个误解:意识消失=大脑不工作。意识只是大脑的“高级功能”,类似电脑的“桌面系统”,关闭系统后,后台程序(生命功能)仍能运行。全麻时意识消失,不代表大脑整体停工。

第二个误解:没有疼痛=没有感知。全麻时,药物不仅抑制记忆,还会阻断痛觉神经通路,让患者感受不到疼痛,但大脑仍可能接收疼痛信号,只是未传递到意识层面,并非“完全没感知”。

第三个误解:术后头晕=大脑受损。术后短暂的头晕、乏力,是身体代谢麻醉药物的正常反应,类似酒精代谢后的“宿醉感”,并非大脑功能受损。通常药物完全代谢(约数小时至1天)后,症状会自行消失。

总结:

全麻后“断片”,并非大脑完全停止工作。它是麻醉医生通过药物,对大脑功能进行的“精准调控”——暂时关闭意识、记忆等非核心功能,避免患者承受痛苦与心理创伤;同时保障脑干“生命中枢”正常运转,确保呼吸、心跳等基础功能稳定。

随着脑电监测、靶控输注等技术的普及,全麻安全性已大幅提升。如今的“断片”,不再是令人恐惧的“未知空白”,而是医生为患者设计的“安全保护”。下次面对全麻时可放心:你的大脑没有“停工”,只是在药物帮助下,进入了一段“只保生命、不记痛苦”的特殊工作状态,等待手术结束后逐步恢复,让你带着清晰意识回归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