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11月02日 星期日
“知情同意书”不只是签字:病案质控如何守护患者知情权?

2025-08-08

期次:32期版号:18作者:邹翠华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837次浏览[发表证书]

“医生,这字我能签,但你得告诉我,这手术万一出事了怎么办?”,患者面对知情同意书时的迟疑,道出了一个核心问题:知情同意书绝非简单的“免责凭证”,而是患者行使知情权、选择权的法律保障。病案质控作为医疗质量的把关人,正通过一套严谨的审核机制,确保每一份同意书都“签得明白、写得规范”,让患者的知情权真正落地。

1.知情同意书:不是“签字流程”,而是“权利契约”

签署知情同意书是“告知-理解-同意”的完整闭环,记录的是患者的签名,更是医患之间信息对等的沟通过程。

它是诊疗信息的“透明窗口”一份规范的手术知情同意书,需清晰告知患者三项关键信息:诊疗目的与方案:如“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需说明“切除病变胆囊以解决胆结石引发的疼痛”,而非简单写“胆囊手术”;潜在风险与并发症:不能只写“可能有风险”,需具体列出“出血、感染、麻醉意外、胆管损伤”等,甚至要注明“胆管损伤发生率约0.5%”;替代方案及利弊:比如告知患者“除了手术,也可选择药物 保守治疗,但可能复发”。

它是患者意愿的“法律见证”知情同意书需明确记录“谁在知情、谁在同意”:成年且意识清醒的患者,必须本人签字;未成年人、昏迷患者等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需法定监护人(如父母、配偶)签字,并注明关系;若患者委托他人签字,需附上亲笔书写的授权委托书。它是医患信任的“纽带”当医生逐字解释同意书内容,患者提出疑问并得到明确答复后再签字,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次有效的医患沟通。

2.病案质控“三重审核”:堵住知情同意的“漏洞”

一审“内容完整性”:有没有“漏项”?质控员首先核查同意书是否涵盖所有法定必填项,重点关注“风险告知”是否具体:是否遗漏关键风险:如输血同意书未告知“输血可能传播乙肝、丙肝”,视为不合格是否结合个体情况:对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心脏手术同意书需额外注明“术中血压波动可能引发脑卒中”,而非照搬通用模板;是否避免模糊表述:禁用“可能出现其他风险”等兜底条款,需将可预见 的风险全部列出。

二审“沟通有效性”:患者真的“理解”了吗?知情同意的核心是“患者理解”,而非“单纯签字”。质控员会重点核查:

是否记录沟通细节:同意书中需体现患者的疑问及医生的解答,如“患者询问术后疼痛持续时间,医生告知一般为3~7天,可通过止痛药缓解”;是否记录拒绝情况:若患者拒绝某项治疗,需明确写“医生已告知拒绝治疗的后果(如病情加重),患者仍坚持拒绝”,并由患者签字确认。

三审“签字合规性”:签名真的“有效”吗?签字是知情同意的最后一环,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环节,质控员会从三方面审核:签字主体是否合法:未成年人的同意书,需父母双方签字,而非仅祖父母签字;签字时间是否合理:签字时间必须早于诊疗操作开始时间。

技术赋能:让知情同意“更透明、可追溯”随着医疗信息化发展,智能系统正为知情同意书的质控提供更强支撑,减少人为失误。

电子知情同意系统:避免“未读即签”; 患者通过平板电脑阅读同意书时,系统会设置“强制阅读环节”:关键风险部分需点击“已理解”才能继续;若阅读时间过短(如不足5分钟),系统会弹出提示“请仔细阅读后再签字”;全程记录阅读时长、点击轨迹,作为后续质控的依据。

语音记录存档:让沟通“有迹可循”;部分医院在医患沟通时开启录音功能,将医生解释同意书的过程、患者的疑问及解答同步存档。这些语音记录与书面同意书相互印证,形成完整证据链,在纠纷处理中发挥关键作用。

智能合规校验:系统内置《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等规则,当医生录入内容时:若遗漏“替代治疗方案”,系统自动提示“请补充其他治疗选项及利弊”;若签字时间晚于手术时间,系统直接锁定提交按钮,倒逼医生修正。

知情同意书的签字栏很小,但背后承载的患者权利很大。只有让每一份同意书都“签得明白、写得扎实”,才能真正实现医患之间的信息对等,让知情权不再是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