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老年群体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常因气道阻塞、黏液分泌增多及呼吸功能减退,出现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家庭内科护理作为疾病管理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老人生活质量与病情进展。其中,排痰通畅、规范吸氧、预防感染三大要点需重点关注,以下从专业角度拆解具体护理方法与细节。
1.排痰护理:打通气道“通路”,避免痰液滞留风险
慢阻肺老人因气道黏膜纤毛运动功能减弱、呼吸肌力量下降,痰液易滞留于气道内,不仅会加重气道阻塞,还可能诱发肺部感染,形成“痰液滞留-感染-病情加重”的恶性循环。科学排痰需兼顾“促进痰液松动”与“安全排出”,核心在于分步骤实施物理辅助与正确咳痰训练。首先,体位引流是基础且安全的排痰方式,需根据老人肺部病变位置调整体位:若病变位于肺下叶,可让老人采取头低脚高位,同时轻拍背部;若病变在上叶,则采取半坐卧位,借助重力作用促进痰液向大气道移动。操作时需注意时间选择,避免在餐后短时间内进行,防止呕吐或食物反流。其次,胸部叩击需配合正确手法:护理者手指并拢、掌心微凹,从老人背部下方开始,由外向内、由下向上轻轻叩击,力度以老人感觉轻微震动且无疼痛为宜。叩击后指导老人进行“有效咳嗽”训练:先深吸气至肺总量,屏气片刻,再张口用力咳嗽数次,利用胸腔内压力差将痰液排出。
此外,需密切观察痰液性状:若痰液由白色黏液变为黄色、绿色脓性痰,或出现痰中带血、咳痰量突然增多,可能提示气道感染,需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不可仅凭“多喝水”简单处理。
2.氧疗护理:遵循“低流量、长期化”原则,规避氧疗误区
慢阻肺患者因长期缺氧,易出现肺动脉高压、右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规范氧疗可改善缺氧状态、减轻心脏负担。但家庭氧疗存在诸多误区,如“氧浓度越高越好”“不舒服时再吸氧”,这些错误做法可能加重病情,甚至诱发“二氧化碳潴留”危机。
护理过程中需监测老人氧疗反应:可通过指脉氧仪定期测量血氧饱和度,维持在正常范围,若低于标准需及时联系医生调整氧流量;若老人出现烦躁不安、意识模糊、呼吸变浅变慢,可能是二氧化碳潴留的早期表现,需立即停止吸氧并就医,不可自行增加氧流量。
3.感染预防:构建“环境-营养-监测”防护网,降低急性加重风险
感染是慢阻肺急性加重的首要诱因,感冒、肺炎等呼吸道感染可在短时间内导致老人肺功能急剧下降,甚至引发呼吸衰竭。家庭感染预防需从“减少感染源”“增强抵抗力”“早期识别感染信号”三方面入手,形成全方位防护体系。
环境管理需注重“清洁与湿度平衡”:
每日开窗通风,通风时避免老人直接吹风,防止受凉;室内湿度控制在适宜范围,过于干燥会刺激气道黏膜,加重咳嗽,可使用加湿器调节(加湿器需定期用白醋浸泡消毒);避免家中饲养宠物、摆放毛绒玩具,减少粉尘、毛发等过敏原与致病菌滋生,地面清洁优先采用湿式拖地,避免干扫扬尘。
营养支持是增强抵抗力的关键:慢阻肺老人因呼吸耗能增加,易出现营养不良,而营养不良会进一步削弱呼吸肌力量与免疫功能。饮食需遵循“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原则,每日摄入优质蛋白,搭配新鲜蔬菜与水果(避免过甜水果刺激痰液分泌);少食多餐,避免一次进食过多导致膈肌上抬,影响呼吸,同时减少辛辣、油腻、产气食物,防止腹胀加重呼吸困难。
疫苗接种与症状监测不可忽视:适宜季节可接种流感疫苗,定期接种肺炎球菌疫苗,降低流感与肺炎感染风险;日常需密切观察老人身体变化,若出现以下症状,可能提示感染:体温升高、咳嗽频率增加、痰液颜色变深或量增多、呼吸困难加重,一旦出现上述情况,需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时机。
慢阻肺家庭护理是一项长期且细致的工作,排痰、吸氧、防感染三大要点需贯穿日常,同时需定期带老人到医院复查肺功能、调整治疗方案。护理过程中既要遵循专业原则,也要关注老人心理状态,通过耐心指导与陪伴,帮助老人更好地适应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