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11月02日 星期日
风团瘙痒,中医有解

2025-08-08

期次:32期版号:10作者:刘东燕会东县中医医院 931次浏览[发表证书]

一阵风吹过,或者一顿美食下肚,您的皮肤上是否突然冒起一片片红肿、奇痒无比的风团?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荨麻疹”,俗称“风疹块”。作为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荨麻疹在西医中多以抗组胺药缓解症状,但容易反复发作。中医在防治荨麻疹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优势,从辨证施治到外治疗法,能从根源上调理体质,减少复发。

1.中医眼中的荨麻疹:核心在一个“风”字

这里的“风”是一种致病的“邪气”,其特点是“善行而数变”——就像自然界的风一样,病位游走不定,症状来得快、去得也快,变幻无常。这与荨麻疹风团突然发作、此起彼伏、剧痒难忍的特征完美契合。

然而,“风”从何来?它很少单独作案,通常与体内的失衡里应外合。因此,中医治疗荨麻疹,不仅仅是“止痒”,更是要找到并祛除产生“风”的根源。在中医理论中,荨麻疹被称为“瘾疹”,《黄帝内经·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少阴有余,病皮痹瘾疹”《金匮要略·水气病篇》云:“风气相搏风强则为瘾疹,身体发痒”。

2.中医如何“标本兼治”?

中医治疗荨麻疹,绝非一蹴而就,而是通过多种方法调整身体的内环境。

1内治法。

①风寒束表证:像冬天的“寒风”。表现为怕冷、风团色白,舌苔薄白,脉象浮紧。治疗以“疏风散寒、调和营卫”为主,常用方剂为“桂枝汤”或“麻黄桂枝各半汤”。若瘙痒明显,可加用防风、荆芥等疏风止痒的药材。

②风热犯表证:像夏天的“热风”。表现为怕热、风团色红,多在受热、日晒后发作,风团颜色鲜红,舌苔薄黄,脉象浮数。治疗需疏风清热、凉血止痒,常用方剂为消风散。若风团面积大、瘙痒剧烈,可加用丹皮、赤芍等凉血解毒的药材。

③胃肠湿热证:风团伴腹痛、腹泻。这类患者的荨麻疹常与饮食相关,发作时除了风团,还可能伴随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舌苔黄腻,脉象滑数。治疗以清热利湿、通腑止痒为主,常用方剂为防风通圣散。若腹痛明显,可加用白芍、甘草缓急止痛;若伴有恶心呕吐,可加用藿香、佩兰化湿和胃。

④气血两虚证:风团反复发作、伴乏力。此证型多见于慢性荨麻疹患者,风团反复发作,迁延数月甚至数年,劳累后加重,伴随面色苍白、乏力、头晕、心悸等症状,舌苔薄白,脉象细弱。治疗需“益气养血、祛风止痒”,常用方剂为八珍汤。长期服用可改善体质,减少荨麻疹发作频率。

⑤冲任不调证:与月经相关的荨麻疹。部分女性患者的荨麻疹发作与月经周期密切相关,月经前或经期发作加重,月经后缓解,伴随痛经、腰酸、情绪波动等症状,舌苔薄白,脉象弦细。治疗以调理冲任、祛风止痒为主,常用方剂为二仙汤合四物汤。若痛经明显,可加用益母草、红花活血化瘀。

2)外洗法。中药外洗可选荆芥、防风、苦参等具疏风止痒、清热利湿功效的药材,加水煎煮20分钟,取放温药液清洗患处,每天1~2次、每次15~20分钟,需注意水温不宜过高以防刺激皮肤加重瘙痒。

3)针灸疗法。根据证型可选曲池、血海、足三里等穴位,每周针灸2~3次、每次留针20~30分钟,10次为一疗程,适合慢性荨麻疹患者长期调理。

4)拔罐疗法。根据证型可在背部大椎、风门等穴位拔罐,每次留罐10~15分钟、每周2~3次,皮肤破损或过敏严重时不宜进行。

3.生活调护:做自己的“防风”卫士

1)饮食有节:急性期:严格忌口辛辣、油腻、海鲜、牛羊肉、酒类等“发物”。慢性期:同时注重调理脾胃,多吃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山药、南瓜。

2)情志舒畅:焦虑、压力、烦躁都会导致肝气不舒,化热生风,诱发或加重病情。保持心情愉悦至关重要。

3)起居有常:注意保暖,避免空调直吹;保证充足睡眠,不熬夜。适当运动可以鼓舞阳气,但避免大汗淋漓,以免腠理开泄,反被风邪侵袭。